与其被动死亡 不如主动重生
(2012-06-05 14:40:48)
标签:
杂谈活在喜悦中就是要幸福女性成长 |
分类: 心绪如歌 |
与其被动死亡 不如主动重生
2012/06/02
00:00:00
有人问米朗开基罗是如何雕出“大卫像”的,他回答道:“大卫就在那大理石里,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行了。”
在《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中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因为我这个自己人生的雕刻师,正在“去掉”人生多余的部分,并隐约看到了“大卫”的雏形。
“比《西藏生死书》更易读的生死真相,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大力推荐”,《陪伴生命》的封面上写着,而这两者在我心灵成长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多年前朋友推荐《西藏生死书》,那时的我对死亡一点也不感兴趣。正如《陪伴生命》作者所说:“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深信自己是不朽的。人总是一派轻松地说‘是人总有一死’,暗地里却极力和死亡撇清关系。”
直到不惑之年,我被《西藏生死书》深深震撼。对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却说:“姐姐终于开始关心有意思的事情了。”原来,死亡在他那里是“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常说,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但是对于死亡,我们真正了解多少?在大多数人那里,人死如灯灭。死亡之后是无尽的黑暗,而黑暗仅仅是缺少光明。
《陪伴生命》的作者凯瑟琳·辛格通过10多年的临终关怀经验告诉我们:死亡是安全的。“我在临终过程中所目睹的,是一份满溢的生命恩宠……必然有某种伟大的心灵淬炼过程在临终过程里发生,让临终者得以借此转入更深刻的存在状态。”
显然,凯瑟琳给我们集体服用了一粒定心丸,也点燃了一盏明灯。然而这并非作者的初衷。作者的根本用意在于告诉我们:临终时的心灵淬炼可以提前进行,这样在有生之年我们就能活在生命的恩宠之中,而不是焦虑、恐惧、不安之下。
“那些远在死亡召唤他们之前,便开始体验更广阔的意识,并且活在其中的人,可说是幸运儿。愿意在有生之年对生命有所省思、力求精进的人,年届不惑时,意识往往有重大的改变。”
对此我深表赞同。因为我个人正是在不惑之年踏上转化之旅的。40岁之前,人生做的一直是加法甚至是乘法,不惑之后人生做的是减法或者除法。这不正是米朗开基罗雕塑大卫的过程吗?也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林俊杰有首歌叫《不死之身》,歌中唱到:阳光放弃这最后一秒,让世界被黑暗笼罩,惩罚着人们的骄傲……这是无法避免的浩劫,不论你以为你是谁,任何事情任何一切……
的确,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浩劫”,“惩罚着人们的骄傲”。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说:“当人们把生物体的生命视为全部的自我时,死亡的恐惧便占据了人心,残缺的自我开始害怕归于虚无。”
这正是人类恐惧、焦虑、不安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作为个体拼命要活出意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因。而通过心灵修炼,我们可以扩展自己的意识,从而超越“概念性自我”,进入“体验性自我”。
“从概念性自我走向体验性自我,那是身心再度整合。经过彻头彻尾的转化,概念性自我功成身退,体验性自我崛起。所谓的身心整合,不外乎就是感觉和注意力的统合。这两者一经统合,安住当下的能力就应运而生。”
教育家兼诗人西尔维亚·阿什顿-沃纳如是说:“我全然迷失于当下。”我们之所以不快乐、烦恼不断,都是因为我们不是“活在未来”就是“活在过去”,唯独不能活在当下。
一个能够活在当下的人,是喜悦的自由的和快乐的,因为他们的生命就是创造。
“因为感知变得清晰,时间有了有别于往常的质感,我们进入了一个可以如实体验经历的意识领域,这领域好比一座磨坊,可把人一生中还的大小经历,磨碾成智慧。”
的确,从突然开始画画到进步神速的现在,我深深体会到安住当下的美丽、魅力以及创造力。
正如书中所说:“到达这个高度后,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再僵化,不会为先入为主的概念所蒙蔽,种种爱憎之心也变得淡薄。我们的见识高了,足以望见墙外崭新、未知而耀眼的风光。”“威尔伯说:你会逐渐重获根本的直觉,一种你在孩童时期或许拥有过的直觉。正因为意识超越了个体生命,所以它是单一而不朽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米朗开基罗,可以雕出属于自己的“不朽的大卫”。只是我们要了解:心灵转化是以“割舍”的方式进行的。显然,死亡是“割舍”的终点,所以借着了解死亡,我们更能全然、自在地活着。与其被动死亡,不如主动重生。
■文/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