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杨小栈
胡杨小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137
  • 关注人气:5,3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2012-05-22 07:34:03)
标签:

杂谈

活在喜悦中

女性成长

死亡

   《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是因为书的封面上写着:比《西藏生死书》更易读的生死真相,打开更广阔的生命视野;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大力推荐

  《西藏生死书》是我心灵开启的启蒙书之一,而肯•威尔伯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以及《一味》也是!

    周日下午开始读《陪伴生命》,看着激动着,在书上划了很多,也写了很多。还不时地拿出《道德经》《金刚金》来对照。
    的确,所以的传统智慧,都在说着一件事情,他们用不同的名相来说,就像给我们不同的人开出不同的门,看我们跟那扇门更有缘分,然后进入!



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死亡,不是悲剧,而是恩宠!

书看到一半,以下是一半的一半摘录。再打字一遍,其实是我的温习过程。

我在临终过程中所目睹的,是一份满溢的生命恩宠。我开始以新的眼光,仔细观察此等恩宠的微妙,以及体现在临终病人身上的恩宠。我这才察觉,所有在临死体验中观察到的生活品质,都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必然有某种伟大的心灵淬炼过程在临终过程里发生,让临终者得以借此转入更深刻的存在状态。陪伴过形形色色、精神成熟度不同的人之后,我发现,其中显然有某种常态性的意识转化模式。

临终时产生了一种从经历悲剧到体验恩宠的心灵转化过程。临终时刻就是心灵转化的时刻。
临死体验里所展现的恩宠品质显示,临终过程就是要让人经历超越的体验,而这样的超越体验,是人生的根本动向和意义所在。

自我的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外在现实和我们的内在生活不断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我们逐渐产生了个人的存续感、个人的同一性,以及个人“存在”的体验感受——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谋略,亦即选定一个特定的人格面具,进而成为这个人格面具,让它更坚实、牢固,并占据我们好几十年的生命时光。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这个被我用名字困起来的人,正在牢底哭泣。”
虽然眼前一片汪洋大海,却执意在一个小水珠里安身立命。(这句画画太合适啦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虽然对人生的前半段来说,心智自我的身份认同是成长和表达的可靠载体,然而对成就一个完整的人来说,它并不可靠。相较于完整的自我而言,它是一种不完全自我的姿态。

身份认同谋略,心智自我的作为,把我们牢牢锚定在有形的世界里。

世俗信念层次的自我,通常会把自己看得比他人渺小卑微,在他们眼里,别人总显得威武的多。属于社会契约层次的自我,则会和缔结契约的另一方维持平起平坐的关系,进入自我称善阶段后,人往往会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显示莫名的优越感。

有些人远在死亡召唤他们之前,便开始体验更广阔的意识,并且活在其中的人,可说是幸运儿。愿意在有生之年对生命有所省思、力求精进的人,年届不惑,意识往往发生重大的转变。

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深信自己是不朽的。
俗话说的没错,人总是一派轻松地说是人总有一死,暗地里却极力和死亡撇清关系。

威尔伯说:只有残缺的生命会死亡,完整的生命永远不死……当人们把生物体的生命视为全部的自我时,死亡的恐惧便占据了人心,残缺的自我开始害怕归于虚无。“

能超越心智自我的人并不多见,多半是天赋秉异的圣贤或密修人士,这些人有点备受崇敬,有的默默无闻。跨入个人领域的实例之所以罕见,似乎和原始压抑——压制恐惧的障碍物——脱不了干系。

有些人似乎是自我强度赋予他们勇气去证实被压抑在无意识里的庞大内容。而有些人却似乎是因为自我结构的松散,使得存在本院得以顺势涌入。(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我以为自己是前种,自我强度过高而导致踏上灵修之路)

觉醒是让我们体验整合,学会更深刻地活在当下。
我们一路颠簸坎坷,心灵激烈震荡,我们对自己的界定、意识状态、知悟方式和存在方式,都将天摇地动之中彻底改变重组

那些真正活出存在的意义、雍容大气、贴近存在真貌的人,所达到的境界,是坠入知识迷障的自我无法参透的。

  在通往存在本院的大门口,我们最先感觉到的是惊怖。有些传统的说法是,惊怖犹如“宝藏的守门者”。
  惊怖与恐惧、焦虑不同,处于惊怖状态下,无论清晰或思绪都会沉淀下来,变得比较凝聚集中。因为感知变得清晰,时间有了有别于往常的质感,我们进入了一个可以如实体验经历的意识领域,这领域好比一座磨坊,可把人一生中还的大小经历,磨碾成智慧。

    到达这个高度后,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再僵化,不会为先入为主的概念所蒙蔽,种种爱憎之心也变得淡薄。我们的见识高了,足以望见墙外崭新、未知而耀眼的风光。(此段我最有感受!)

身心再度整合,顺势把我们推向更高层次的认同,更开阔的自我感和更深的意识层次,经过彻头彻尾的转化,概念性自我功成身退,体验性自我崛起。(我们大多数人,一直活在概念性自我中,通过修炼可以进入体验性自我,也就是活在当下。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所谓的身心整合,不外乎就是感觉注意力的统合。这两者一经统合,安住当下的能力就应运而生。
教育家兼诗人西尔维亚@阿什顿-沃纳将它说的很美:“我全然迷失于当下。”

就在此时,若干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充盈我们之内的喜乐,开始像爱一般发散光芒。这里所谓的爱,是欣然接受本然的开阔旷达。自我之杯斟满了爱。从前的自己,渺小得不足以接纳这一切。几乎每个智慧传统都以各自的方式谈到“慈悲心”于焉敞开,意识变得清明。

苏菲派有谚语说:身而为人的任务是转苦为乐。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威尔伯这么说:你会逐渐重获根本的直觉,一种你在孩童时期或许拥有过的直觉。正因为意识超越了个体生命,所以它是单一而不朽的。(这也是目前我深有体会的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下一半摘录请听下回分解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好书推荐:陪伴生命(上)

《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

书名:《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

定价:32.00

书号:ISBN 978-7-5086-3259-9

作者:[凯瑟琳•辛格

出版时间2012-5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断探讨生命的意义与死的归宿。本书融合了超个体心理学及诸多东西方的传统智慧,从中探究死亡与临终的奥秘。作为一名有着近10年经验的临终陪护者,作者并没有将“死亡”流于空谈或令其过于抽象,而是从临终病人的实际经历中,深度探讨了死亡、修行与心灵成长的紧密关系,印证临终是灵性的巅峰体验,可以感觉到从所未有的超越、喜悦与圆满。她给了我们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和生命,体会本性的内在光芒。

这是对死亡最近距离的观察,但带给我们的不是死亡的阴霾与恐惧,而是悟透生死后的清朗达观。了解死亡,我们能更加全然、自在地活着;陪伴生命,让我们找回生活最初的幸福。

 

作者简介:

凯瑟琳•辛格(Kathleen Dowling Singh

美国超个人心理学及各种灵性传统的专家,从事临终看护工作,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医院为几百位临终病患提供临终关怀。她说自己之所以有幸从事这个工作,除了超个人心理学背景的启蒙,以及持续30多年默观经验的帮助,还归功于197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临终关怀运动。她深深感动于:“生命走到尽头之际,人终究能朝向灵性发展而去。”

目前,凯瑟琳•辛格除了继续陪伴临终病患走上恩宠满溢的回归旅程,也积极参与各种推动临终陪护的运动和演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