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杨小栈
胡杨小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933
  • 关注人气:5,3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性的“战争与和平”

(2011-10-14 09:20:04)
标签:

《男根山》书评

两性关系

女性成长

就是要幸福

活在喜悦中

文化

分类: 爱@姿态

    去年10月,吴景娅告诉我她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是关于男人消失的话题。当时我惊愕,而在随后看到她发来的故事梗概的那一刻,我当即落泪。

    的确,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我们才猛然发现:男人与女人看似对垒的关系,其实是一荣俱荣、唇亡齿寒的关系;而两性的战争,就如同——一个人用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手!

 

今年10月,吴景娅的长篇小说《男根山》来到我的面前,扉页上是她洒脱的字迹:“我们可能贫穷,但不会孤独,因为有文学有爱伴随我们,还有你和我,彼此懂得的人。”

就这样“十一”长期,我的书桌上摆着吴景娅的新书《男根山》,还有同是重庆女作家也是好朋友的红尘的新书《越野越西藏》,读它们就如同我们三个人“北海时光”的再现,那是19975月的事情了。

 

吴景娅和红尘都是我十多年的好朋友,我们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又都坚持笔耕不辍。 无论是红尘走遍千山万水,把全世界“打包”奉献于读者面前,还是吴景娅关注两性生存命运的“长篇巨制”,以及我关注灵性成长的文字,都足以证明:我们敏锐、深情地活着这个世界上,以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爱这个世界。我们还相约要一起优雅地老去。

 

其实,吴景娅的这部小说最初书名是《男人消失》,出版公司出于市场的考虑定为《男根山》。

小说主人公蓝奕华就出生一片山水环绕的地方。那山叫南亘山,俗称男根山,那河叫妮儿河。妮儿河之中有着一座冲天耸立的山形同男根,而这里自古以来便有浓郁的男性生殖崇拜风俗,保存着唐朝以来大量的男性图腾,它们像洪水猛兽般包围着这座小城。小城人叫这些图腾为“桅子”,而“拜桅子”也成为小城人自古流行的风俗。

奕华从小对她出生的这座小城既厌弃又无可奈何。哪怕她长大后成为作家、大学教师、社会名流,总以自己是上海人的血脉,轻蔑小城为“养母”,却仍摆脱不了男性崇拜以及男性主流意识对她的纠缠、拷问以及追逼。

奕华是60年代生人,那个时代所有的一切已进入她的基因,她的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两性观与男性崇拜以及男性主流意识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相互对立。

 

小说中,男根山与妮儿河始终是男性与女性的象征,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抵牾,就像现实中的两性关系。多年以后,当男根山消失,妮儿河还会源远流长吗?作者的答案似乎是:男人消失后,女人会千古孤独,抑或随着男人一同消失……

“男人果真如水一样流走了,父亲、林肯、林一白……正如卡卡姑娘的预言一样。奕华想起她生命中的这三个重要的男人,柔肠寸断。”

小说透过主人公奕华的经历以及她身边的男男女女,在读者面前拉开一幅两性关系的画卷:他们相互试探、相互摧毁,相互征服又相互依存……到头来发现:所谓是非恩怨、一决雌雄,竟然是两败俱伤,甚至是干戈玉帛……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男女关系,提出了男女雌雄同体的观点。这看似新颖,其实古代圣贤老子早有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充分揭示了两性关系的对立与统一。某种程度上说,“对立”——是为了更好的“和谐统一”。

 

读吴景娅的文字,不得不叹服她婉转、通透、淋漓的文字感觉。作为冰心散文奖的获得者,她的散文功底可见一斑。

“她的岁月就是在这一溜石梯之间蹉跎的。人的岁月大致都是被重复的东西解决掉的。上来的时候才二十五六岁,花季谈不上,眼波流转的倒是青山绿水;再上来的时候,便携带了风霜。以为石梯就是石头做的,哪里懂得人事儿?却不知暗地里它就像一盘录音带,把该记录的都记录了,一笔一笔的,想赖都赖不掉。”

“初潮来临时,母亲对她的宣布还犹在耳边:‘你是女人了。’那时,她多么憎恨女人这个名词,多么留恋小女孩那种不受性别干扰的青葱岁月。而现在,她爱自己是女人了,上苍却偏偏要让卵巢与子宫寿终正寝。或许干脆就是粗暴地遗弃,一点交情都不讲。她被悬挂在空中,徘徊于雌雄之间。她无法对自己的性别作出判断。她将回归何处?会变成男人吗?或者又回到婴儿般的雌雄同体的状态中,让一切归零?”

 

小说中作者用现代主义的笔法展现了奇特的西部山川、诡谲的民俗风情以及痴男怨女的传奇故事。读来酣畅淋漓、一惊三叹,体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与美学价值。

 

作为重庆《新女报》副总编辑、《健康人报》总编,吴景娅坦言自己的写作已经从——“我的”走向“我们的”,从小爱走向大爱。

 

可以说,整部小说有恢弘的布局、史诗般的叙述以及严肃深刻的思考,读后让我更加笃定:两性战争最终走向和平的美景,依赖于我们每个人心智的成长、成熟!

   两性的“战争与和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