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2011-08-25 10:38:29)
标签:

雕刻时光

活在喜悦中

旅游

杂谈

分类: 游走天下

   借参加2011年中国第二届当代优秀女书法家作品展暨涌泉齐长城孟姜女爱情主题文化活动”之机,来到山东省淄博市。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淄博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齐国都城长达800年之久。这里有齐长城遗址、孟姜女的传说,还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的故乡。悠久的历史,为淄博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淄博故都及其周围地带文物古迹浩繁,被誉为“地下博物馆”。

                        古树参天“识”淄博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86日早晨5点多醒来,发现整个淄博市正被濛濛细雨滋润着。匆忙下楼,在酒店门口问保安大哥:淄博有没有古街?如果想随便逛逛,8点以前回来早餐,去哪里比较合适?保安大哥笑容可掬地说:周村古街打车要半个小时,你还是去人民公园吧,是开放式公园……

沿着他指的方向漫步淄博街头,先是柳泉路,然后是人民西路。

如果说淄博还有故都的模样,那么人民西路两边伫立的参天梧桐可见一斑。它们高大浓密、遮天蔽日。只见被雨淋湿的树干黑黑的,总是在离地面一两米处分叉开来,这样满树的枝条就形成了一个个莲花座。

走在绿树掩映下的小雨里,突然就想起李清照的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当然,回头看看人民公园里晨练的人们,这“愁”字就变成了“惬意”!

据说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几次到齐都瞻仰名胜古迹,曾吟诗道:“城西万木入天风,雨送秋声过故宫。总是于今萧索地,当年那更树梧台。”充分体现了这里当时遍植梧桐的情景。而一个网友说到:走遍天南海北,看够大厦高楼,独爱人民西路,香榭丽舍!

问当地一个朋友,淄博这个地名是什么意思?他说:博,就是多的意思,把淄字拆开,三部分,水、山、田,意思是说这里水多、山多、田多。而我感觉淄博还应该加上一多,即树多。

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谐称淄博是“世界第一大城市”,缘于淄博市内有多个火车站。从张店火车站出站门,先看到一座面目清癯的古代人物雕像,那就是十七世纪小说家蒲松龄。跟火车站相连的市中心路叫“柳泉路”。“柳泉居士”是蒲松龄的号。沿柳泉路进入淄川区,先看到一个清波荡漾的人工湖,叫“留仙湖”。留仙,是蒲松龄的字,从留仙湖拐入通往蒲家庄的“松龄路”,小说家的名字再次成为都市的主要街道。

出行参考:淄博素有北方陶瓷之都之称。陶瓷博物馆位于淄博市中心文化广场,是一个集陈列、展览、收藏、销售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陶瓷博物馆。这里的陶瓷刀很有名,如果购买需要托运或者邮寄。

此行最为遗憾的是没有去周村古商城。它位于周村城区中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保留完好,街区纵横,店铺林立,建筑风格迥异,被我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阮仪三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电视剧《大染坊》、《旱码头》、《闯关东》以及电影《活着》等先后在此拍摄。周村烧饼声名远扬。

 

蒲松龄故居“观”聊斋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到淄博一定要去蒲松龄故居。“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这是电视剧《聊斋》的主题曲。

蒲松龄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聊斋志异》家喻户晓。据统计,从1812年起,《聊斋志异》先后被译成英、法、意、德等20多国文字,许多国家把《聊斋志异》列为攻读汉语和汉学的必读教材。

聊斋城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是以园林为表现形式,以聊斋故事为主题的组群式大型名园景区。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五大旅游景区之一。

我们先游览聊斋园,这是以《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内容为主题建的园林。园内建有蒲松龄艺术馆、狐仙园、石隐园、柳泉、宦娘、聊斋宫、松龄墓园、观狐园等景点。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狐仙园门口的狐仙头首先吸引了我,都说“摸摸狐仙头,万事都不愁”,这你摸他摸,狐仙的头越发铮亮发光。步入狐仙园,只见小桥流水、翠竹假山,每一处都有别具匠心的雅致,宛如进入江南园林。一个狐仙变作的妙龄女子,双手托着一朵盛开的莲花,站立在池中巨大的莲花上,袅袅婷婷,风情万种。与狐仙园一墙之隔的便是石隐园,原系明代户部尚书毕自严家之花园。当年蒲公在毕府做私塾先生30年,写下了大量的作品以及有关石隐园的诗词佳篇。在园内漫步,只见怪石林立、绿树成荫,可能因为阴天小雨的关系,多少有点魑魅魍魉的气息……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蒲松龄故居为四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书房“聊斋”内,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匾下是蒲松龄74岁时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画像两侧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也是蒲松龄一生的写照。 

蒲松龄出生在淄川一个普普通通小村庄,做了一辈子私塾先生。和他生前白首穷经、贫寒寥落相映成趣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来看穷秀才的故居。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蒲松龄是几十年磨一剑。《聊斋志异》耗尽了旷世奇才的毕生精力。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七十五岁的他“依窗危坐而卒”。

  出行参考: 淄博每年45月份举办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此时有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

 

                             齐长城遗址“访”孟姜女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从淄博市到我们入住的涌泉山庄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当时我的心里一直唱着白雪的《千古绝唱》:“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巧的是,此次活动开幕式在86日,正是农历的七夕节。而当晚我们入住的涌泉山庄附近,就有孟姜女故居以及纪念馆。

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齐国。西汉时已有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众说纷纭。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我入住的小木屋

涌泉山庄建在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涌泉村山崖上,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不同的坡度上,都是不规则的小木屋。打开门来,木质的家具、木质的楼梯,扑鼻的是木香味儿。窗外“横看成岭竖成峰”,而将手伸出窗外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

涌泉村建村于明代,目前有80多户人家。涌泉村水多,有老井、山泉;涌泉村古树也多。据考证,有几万棵有着几百年树龄的梨树,杏树,海棠树,柿子树,山楂树树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里村外,坡上谷底,路旁和堰边,年年开花结果。 

走惯了平路,在这里你想找一段平路很难。去餐厅要下一个大约60度的陡坡,吃完饭再爬上来。而村里人家也都是依山而建。接待我们的朋友说:当年分责任田的时候,支书怎么数都少一块地,结果发现被自己的草帽盖住了。所以这里的农田都是见缝插针的梯田。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沿着盘山道上行。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相传齐人姜女为寻夫沿齐长城来到劈山脚下,饥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脚下,被一孟姓夫妇搭救,养病半年有余使得康复,为答谢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并认其为义父义母,因此史传“孟姜女”。

孟姜女住过的孟宅后来也称“孟姜宅”。现恢复为孟姜女故居,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同时,为了纪念这位忠贞的爱情女神,在景区内的劈山岭建有孟姜女文化园。这里是游览涌泉风景区齐长城遗址保护园中天门的承前启后的纽带,是到达古齐长城与南天门的起点。

那天适逢阴雨天,云雾缭绕、恍若仙境。沿途流水潺潺、古树成林、梯田层层、风景如画。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涌泉大佛。哈哈,现在见到佛就觉得亲呢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每天都读《金刚经》,而且是大声地

     从齐长城往前走不远,就来到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地方——劈山。劈山原名为大寨,相传远古时代此山是一个完整秀丽的山峰。当年孟姜女之夫范杞良修筑齐长城于此。孟姜女寻夫到达山腰处被官兵阻拦,遥望大寨孟姜女泪流满面痛哭不止,哭至七七四十九天,时值雨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一阵电闪过后巨雷响彻云霄,雷鸣电闪中大寨中段城墙与山体轰然倒塌。之后人们发现山体似被利刃劈开,大寨崮顶赫然分为两段,此后人们即称此山为劈山。山下山谷为劈山峪、山脊为劈山岭。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


    齐长城遗址保护园就位于涌泉劈山山顶,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齐长城遗址,园内有古齐长城遗址、劈山关、烽火台、一线天以及孟姜女哭倒长城断墙处、姜女台、连心桥等历史遗迹,是齐长城最好的写真和缩影。同时也是孟姜女哭长城留传了二千年故事的根基所在。
    据介绍这里的齐长城有两大特点:一为片石结构的干垒墙,二为以悬崖峭壁山险代墙。

   站在山顶上,远方是葱茏的崇山峻岭,眼前是雄奇的断壁残垣。让人不禁感慨:劈山依然,孟姜女已去,那“千古绝唱”漫山萦绕,响彻云霄。

出行参考:淄博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每年9月份举办齐文化旅游节。涌泉齐长城风景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涌泉村,占地面积30余万亩,海拔500余米,三面环山,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2011、8、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