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禅寺体验游记:吃斋饭,体三心(下)

标签:
旅游柏林禅寺活在喜悦中雕刻时光好命女人 |
分类: 游走天下 |
佛门中的“吃饭”叫“过堂”,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晚饭的时候有少数师傅的身影,观行法师说,那是一些肠胃不好的师傅,他们在用“药食”,大部分师傅是过午不食)
寺院里的斋堂叫“五观堂”。一张张桌子排成一排排,大家坐的是长条板凳。饭前以及饭后要跟师傅们一起念一段经文,吃饭过程要“止语”。
我们面前通常放两只大腕,一张餐巾纸上放着一双筷子。整个过程都是师傅们在为你服务,他们一遍一遍地走过,你需要什么就直接把碗推出去。
每餐通常有3、4个青菜,我就吃到过西葫芦、菜花、豇豆、圆白菜,还有豆腐、木耳、银耳等。主食是馒头、花卷、豆包以及米饭、面条,顿顿都有粥,紫米粥、小米粥和棒子面粥等。
本来以为自己会不习惯素食的,结果几天的素食吃下来,并没有想吃肉解馋,而是觉得斋饭很好吃。(还吃胖了)
在这里吃饭一定要吃干净,吃完通常有师傅掂着暖壶给你倒开水,你要涮一下碗把水喝下。有两次我明明涮过碗了,可是碗底还有几粒小米,师傅就不收我的碗,放下其它碗,再回来给我倒水,让我喝掉。
在柏林禅寺4天,除了第一天饭后我和同伴负责拖地以外,其它时间我都担当了擦桌子的任务。可以容纳几百人就餐的斋堂,窗明几净。有人吃完饭去洗碗,我则负责擦桌子。有一次同伴没来吃饭,我吃完饭想溜之大吉,结果一个师傅指着我笑说:“你,擦桌子。”
因为你碗里的每一粒米都是他人施舍的,你的饭菜是师傅们一勺勺盛入碗里的,就连饭碗都是他们负责清洗的……作为一个大人,你被当作幼儿园的孩子般照顾,内心不是一般的惭愧。
所以在离开前跟史师傅告别时,我说道: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吃斋饭,让我体会惜福心、感恩心以及惭愧心。
记得在指月楼听观行法师讲“寺院生活”的时候,他讲到“惭愧心即是善心”。史师傅说:吃斋饭你知道“惜福”,吃完饭你去擦桌子,那叫“培福”。
吃斋饭不但让我体会“三心”,还让我对“供养”一词有了更深的了解。
吃饭的时候,师傅们会拿着老干妈辣酱来回走,我这个爱吃辣的人每次都要一些。后来听同伴说这些辣酱是像我们一样的人买来“供养”给大家的。于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寺院大门,同伴买了两瓶香油,我买了两瓶老干妈辣酱、一瓶酱豆腐放在斋堂里。(关于供养,同伴提醒我说:小王子与他的狐狸,玫瑰花,都是供养关系,她有一篇很美的文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88425c0100djeq.html)
每次吃饭我都在想,要带孩子来体验一下。他总爱剩饭,每每跟他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他还是老样子。我想到这里真实体验一下他或许会有所改变。
那天下午我跟同伴坐在赵州桥公园(门票35元,有点贵)里的秋千上观云、聊天,好不惬意。
茶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而柏林禅寺是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名言诞生的地方、赵州禅茶文化的源头,如今被国际禅茶文化界尊为“禅茶一味”的故乡。
相传唐代高僧赵州禅师从谂,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他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他还说:“吃茶去。”院主听后疑惑地问:“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他对院主亦说:“吃茶去。
”
这就是“赵州茶”的典故。它充分体现了赵州禅师的平常心、无分别心。而这也是“生活禅”的要义。
同样是在《禅》杂志上,看到净慧老和尚的《赵州禅茶颂》:赵州一碗茶,古今味无差;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净慧老和尚正是“生活禅”的首倡者,他提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总结四天的别样旅行生活,我的第一感受是:吃斋饭体“三心”;第二感受是:生活即道场。虽然没有跟寺院的师傅们有更多的交流,但是不再对他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到陌生。也渐渐体悟到:其实,出家、在家,本就一家!出家师傅把寺院当道场,我们把家庭当道场,大家同修的是一颗真善美之心,是一颗平常心。
正如净慧老和尚说的:搬柴运水是禅,行住坐卧是禅。生活禅就是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
这位师傅是在斋堂给我们盛饭的师傅,有次看见他穿咖啡色袈裟上堂,非常之气宇轩昂。指给同伴看,她说像李亚鹏
通常师傅们在我们吃完饭去洗碗、擦桌子的时候才坐下来吃饭。本来想在斋堂拍一张照片,但是没好意思。因为那里止语、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