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庆55周年,院庆办法来信函,本来没怎么着急反应,昨天又收到短信,心想:如果没有离开新闻学院,也许这个院庆的事情是我来做呢
于是积极响应一下,花一个上午写下一份成长报告,算是向母校以及新闻学院的致谢
虽然有点酸,但是不乏真情实感
最主要的是——感恩的心……
1989年我们毕业了。哈哈,谁能找到我?
人大新闻,我的人生中转站
直到现在别人问:“你是学什么的?”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是人大新闻系的!”
“人大新闻系”是我最响亮的旗帜,而我也自认为也对得起这面旗帜。
在一份署名“新闻院庆”的邮件里,我看到: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时至今日,她已风雨兼程走过了五十五个年头。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迎来五十五周年华诞……
屈指数来,我已经与“人大新闻”一起走过了20个年头了。2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抚今追昔,总有无数的感慨而更多的是感恩,齐聚心头。
那年那月的那些事
1985年9月,懵懵懂懂的我从新疆库尔勒“鲤鱼跳龙门”来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记得当时人大的校门很小,远没有现在的气派,但是那依然是我进入的最大的、也是最自豪的“门”。
旅行时我喜欢拍各种各样的“门”,去年去吴哥窟旅游时拍了一系列的“门”,发在博客上,题目是“谁是谁的门”。
由“门”我想到:如今人到中年,我不过是从“家门”跨入“人大校门”,然后进入“报社大门”。看似简单明了,却一切滋味尽在其中。
由此看,“人大新闻系”对我来说既是起点,更是中间站,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今还记得1985年9月的那天,是83级的学长帮我拎着那只红黑格子的箱子去报到。因为来北京之前,为了以全新形象迎接新生活,我特别烫了个大爆炸发型。大家都知道,年轻人烫发会显得老相,这也就难怪那位学长直接把我带到了进修班的报到地点。后来才知道我是本科。呵呵,这是常常被我拿来当笑话说的小插曲。
接下来的四年学习生活,我感觉自己像一张白纸,使劲地吸取知识的营养以便绘出美好的图画。
青春岁月总是充满美好快乐,同时又兼具艰辛困惑。美好快乐的是青春年少有无限的理想可以憧憬;艰辛困惑的是第一次离开家到大都市生活紧张、孤独感,以及面对无数新思潮的犹疑不定……
还好有可爱的同学们陪伴,有班主任老师的关怀,我们有一个温暖的班级大家庭。
班主任涂光晋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洋气、气质高雅。当时想做女人就应该这样啊。而最主要的是她对我们就像父母一样关怀备至,这让我们感觉到集体怀抱的温暖。
四年的学习生活很快过去了,同学们纷纷走上社会,而我选择了留校。
那时毕业分配讲的是哪里来哪里去,边疆学生按规定是要回去的,为了留京我早早地决定留在系里工作了。
现在回头看,我感觉在系里工作的那两年,就像自己人生的缓冲阶段。
还记得当时信息系老乡灯灯,截至必须离校时还没有落实好工作,被迫搬到我已经分配到的红楼宿舍里挤着住。还有小雯,单位没有宿舍,也在我那里打过游击。一时我那里成了“大本营”。
而在系里工作的两年,我不仅有幸成为人大新闻系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而且有机会认识、接触了系里的老师们,这让我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渐渐在北京有了家的感觉。
当时的系主任何梓华老师,郑超然、刘明华老师夫妇以及资料室的张少聪老师、刘老师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人大新闻系对我的影响,那么“润物细无声”最为贴切了。
一个编辑的成长报告
在新闻学院工作两年之后,我调入中国妇女报社,开始了我的记者、编辑生涯。
我一向认为:大学是培养一个人人格素养的地方,学识只是第二位的,因为学识必须与实践结合才能转化成经验、智慧。真正的学习其实是在社会大学里进行的。
可以说,这么多年来,从大学校门到社会大门,自己唯一没有放弃的就是始终保持一个学生的身份,终身学习是我的目标。
首先在业务上,我把岗位当作课堂。
做编辑久了,如果自己不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很容易在一个岗位上变成一只温水青蛙——即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和动力,对新事物没有了敏锐的觉察,这样编辑工作就成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我终结工作倦怠的办法是,不断尝试新的变化,学习新东西,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这表现在每次报社改革,我都是积极的拥护者和参与者。这样我做过周末报、杂志以及网站……
就像我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每份工作都是一份营养餐,只有你把不好的工作做好了,好工作才可能来到。我坚信这一点,并身体力行。
结果是经过这里多年的历练,自己从一个单一型编辑成长为一个综合型编辑。
第二是努力找到自我发展的突破口。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天赋,但是很多人这一生与自己的天赋擦肩而过。所以社会上才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人。
回想自己的生命历程,我感觉是超水平发挥了,而这都得益于写作。
在不断提高自己编辑业务的同时,写作一直是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初是因为主编两性情感类版面,比较注重这方面的信息和研究,也就开始这方面写作尝试。这样2000年就出版了个人专著《简约浪漫》;2002年出版了《温柔笔记》和《艳遇似鬼》。以后又分别出版了《姿态穿在身——感受成品女人》、《成品女人DNA——全世界都是你的陪嫁》、《感情经济学——如果梁山伯遇上博弈论》、《遇见好命的自己》。
这些书记载着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作品内容也从个人性表达、婚姻情感、女性成长,扩展到关注身心灵发展等方面,可谓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今,看到无数读者朋友因为读了自己的书而迈向灵性成长之路,认识到人生不在于外在的获得而于内在的成长,那种欣慰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比拟的。
我始终感觉,身边的一切于我都是“滋养”的关系。感谢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感谢新闻学院,你们是“天使的翅膀”。
2010-5-7
人大新闻85 胡杨
毕业10年聚会。
相识20周年聚会,20年弹指一挥间

2009年班级聚会,应该是毕业20周年了。
左数第四是我们的涂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