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命,等你来确认

(2009-08-28 08:26:01)
标签:

胡杨

遇见好命的自己

女性成长

胡杨书评

杂谈

分类: 认识胡杨

   这是老友黄桂元的书评,从第一本书《简约浪漫》起他就在书评了,很感谢有这样的老朋友,见证自己的成长!                         

                            好命,等你来确认

                                      黄桂元

    《遇见好命的自己》这部书的所有话题,都是围绕“好命”地展开,表明了胡杨正致力于引领读者探寻“好命”的叩门之径。“好命的自己”,是胡杨继“成品女人”之后贡献的又一个值得重视的概念。这里可以套用老托尔斯泰关于家庭的那句名言:“好命”总是相似的,不好的命,则各有各的不好。胡杨通过层层剥笋,步步递进的诠释工程启迪读者,不好的命是能够被改变的,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可以与“好命”共享。

 

    从时尚热点到心灵探秘,从捕捉生活流行色的记者到知性的随笔作家,胡杨的“写作变脸”非常成功,如今已是越发从容大气,挥洒自如,气象宜人,得益的自然是她的读者。

    而胡杨何来那些洞若观火的精神储藏?其不竭的激情动力又源于哪里?这曾是我内心的一个小小谜团。也许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胡杨的每一部书,都有个人经验的植入,都是现身说法的融合,而且都需要读者的呼应和互动。

 

    作家写出的文字通常仅仅属于“未定稿”,只有经过读者的创造性参与,用各自的感受和想象力加以填充和完善,作品才是完整的。或者一言以蔽之,是作家与读者共同完成了一部作品。胡杨就很注重心灵互动,而从不喜欢把自己的写作束之高阁。她的话题从不回避所谓“形而下”的民生问题——那些高深莫侧的说教不属于她,同时,她又常常可以提升那些民生问题,而悠然进入曲折幽深的女性心灵世界。

 

    于是我们真的要感谢胡杨——为那些徘徊于生活怪圈的无助读者。人生在世,趋利避害本是天性,渴望“好命”不仅为正常心理,几乎如“食色,性也”之于人一样,近乎一种本能需要。这不禁使我想到,有的作家在其一生的写作中很少触及灵魂,笔下的自我感觉飘飘欲仙,对于读者却无关痛痒,几乎隔膜。胡杨不是这样。记得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境界,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胡杨自然并无“传教”企图,却很善于以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感染周边那些困惑的人。事实上,只有灵魂与灵魂对接,心与心交流,人生心渠的所有淤塞才有可能疏通。

 

    爱情似乎永远是道不清、说不尽的话题。胡杨认为,“当爱情已经消失,婚姻已经破裂,那些以往的投入都是‘沉没成本’,在做决策和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应该不予考虑。可是事实上,大多数女人,此时都在为‘沉没成本’而‘站在原地哭泣’”。胡杨从来不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尽可能寻根溯源,贴心贴肺,指点迷津,唤醒哭泣者重新仰望簇新的蓝天白云,迷途知返。

 

    胡杨并不摆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而常常以自己为个案,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她把“转化逆境“比喻为”一朵从缺陷中开出的花”。转化逆境,不是通常我们说的所谓“坏事变好事”,逆境是一种即成事实,即定命运,转化之并走向柳暗花明,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需要方略。于是,“管理你的心理欲望,”便提到了人生议程,因为“被欲望驱使,你就生活在地狱之中,欲望总是给你一些空间,让你达到某个地方,而你一直都只能在这里!”心理欲望疏于管理的后果是什么?得陇望蜀,变本加厉,最终难以止步于悬崖。

 

   “因为‘够了’,所以优雅。”天下又有多少永远不懂得“够了”的当局者?“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优雅的生活永远在前方,而不在脚下。她们不知道优雅是一种享受‘已经拥有’的技能和智慧。”胡杨进而向大家描述了一种别样的境界:“轻轻爱,慢慢活,步步微风起。”

我非常喜欢这句智慧短语。“轻轻爱”,“慢慢活”,意味着一种“度”的控制和拿捏,这种“度”隐于无形,却内蕴着一种“步步微风起”的节奏,通向幸福的彼岸。

 

    胡杨的文字从来都是自然流淌,信手拈来,有飞翔之态,盈耳之感,营造出近乎独门绝技般的“胡氏语境”。我相信许多读者喜欢胡杨的言说,是习惯了她那种微光烛照心灵一样的特有语境。而其语境的魅力又不能不来源于写作者的独特思索。帕斯卡尔就曾感叹,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胡杨在她的自序中也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支“空笛”,让风霜雪雨、不同的事物流经,“只是经过,不作停留”,所以重要的是如何保持笛子的“空”。我们之所以烦恼丛生、痛苦不断,无法体会生命的快乐和喜悦,那大多是因为它塞满了各种的思想,郁结着太多的情绪,已经密不透风。于是我们变成一只沉重的笛子,堵塞的笛子,浮躁的笛子,一只无法让美好流入从而体会到爱的笛子……

 

    胡杨引领读者思索,既不隐讳个人的真实想法,也不谴责什么贬损什么,有的只是轻轻提醒,娓娓恳劝,循循善诱,寻求路径,尝试“敲门”,共同“确认”,给人醍醐灌顶之效。许多年来,我常常就在胡杨特殊的“语境”之效中省察人生,品味岁月,而一点点不再糊涂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