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与死的等量齐观

(2009-06-17 08:23:02)
标签:

生死观

影评

入殓师

分类: 活@姿态

《入殓者》这个名字,许多人听到、看到可能都会避之不及。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里,死亡是一个黑洞,是一件晦气的事情,所以忌讳之、回避之。

放在以前,我也不会看这样的片子。而现在的我可以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心安理得地欣赏它了。

日本电影《入殓者》是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获得者,主题是临终关怀。

在东京某乐团拉大提琴的小林,突然遭遇乐团的解散。他和妻子不得不一起回到乡下,住在母亲留下的、曾经开着一家咖啡馆的房子里。

小林放弃拉大提琴的爱好,想找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报纸上一则“人生旅行”的高薪工作的广告,吸引了小林的视线。他去了,而且很快就被聘用了。之后才知道他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入殓师。

从东京的大提琴手到乡下的入殓师,这样的落差可想而知。

当小林第一次与师傅共同工作时,面对死亡,这赤裸的真实存在时,无法抑制的恶心呕吐喷发了……但是在师傅专注的眼神之中,在师傅灵动的双手中,他也看到了对于生命无上的敬畏。爱在他的心底油然而生,他的心变得越来越温软……

后来的小林果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给死者整容、擦身、化妆的过程,犹如抚琴而动,弦乐声声。

电影中小林的妻子(广末凉子饰演)一度不理解丈夫的职业,离开他回了娘家。此时小林也犹豫了,面对妻子的不理解和外人的白眼。

此时师傅的一席话让他茅塞打开。师傅说:这也许是你的天职。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感动。因为冥冥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职,当我们找到它的时候,生活的热情就被点燃了。不管你是一个教师、画家、作家、科学家,甚至是一个入殓师。当我们找到自己天职的时候,通常就找到了自己的根,就能活出一份尊严与优雅。

影片最后,小林终于放下了对于父亲30年无法忘怀的芥蒂,为父亲的最后旅程送行。当小时候那颗石头从父亲手中滑落的时候,他终于从模糊的记忆里找到了父亲清晰的面容。妻子肚子里的孩子与父亲的死亡,正是生死在于影片一种极端反差的写照。

可以说《入殓师》是“生与死”的碰撞。电影用一种极度静谧与唯美的方式呈现死亡,而在我们内心响起的是生的赞歌。

我们对死亡有太多的“先入为主”,它让我们对死亡“到此止步”。所以我们面临亲人朋友逝去的时刻,通常是狂乱、迟疑和惊恐,也所以我们在临终关怀这件事情上从来都不那么从容淡定。因为畏惧,因为未知,所以避忌谈死。

说实在的,我个人也是通过这一两年对死亡的了解,开始不那么谈“死”色变了。

比如自从我的父母搬回乡下去住以后,我不得不回那里探亲。在农村,生与死好像是亲兄弟,到处可以看到田间的坟地。

最初看到坟头的时候,会触目惊心,会很害怕。明明知道奶奶的坟就在河边的草地上,可是我一次也不敢靠近。

但是随着自己对死亡的了解,2009年“五一”回家的时候,我第一次可以亲近奶奶的坟头,我甚至刻意每天都从那里经过。

路过的时候,在心里对奶奶说:孙女回来看您了……

于是立刻感觉到一种温暖,在那一片刻感觉自己跟她老人家有了链接。奶奶不再只是一个称呼。从此也不再害怕……

虽然不记得奶奶的模样了,因为在我3岁的时候她就去世了,记忆里只有她照片上的模样。而且固执地认为,天下所有的奶奶都长着一个模样……

其实死亡是一件需要我们提前了解的事情。生与死就像快乐与痛苦,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我们通常追求快乐、排斥痛苦,热爱“生”而痛恨“死”。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和立场,让我们无法很好地活着,无法善待死亡。

如今我们都忙着照顾所谓的人生,其实死亡才是人最大的关口。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记得歌手阿桑去世的时候,看到博友充满伤感的博文,我留言道:如果死亡对于我们是一件坏到极点的事情,那么对阿桑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呢?

谁说死亡不是下一个旅程的开始呢?

生与死的等量齐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