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说过出书就是嫁女儿,嘻嘻,
很高兴又有一个女儿要出嫁了,因为书名还在跟出版公司商榷中,所以只能告诉大家是一本关于情感的。
说到“嫁女儿”想起前几天看到一个电视节目。
安徽卫视一档节目请了一个26岁的“男孩(应该是男人的,可是真的是没有离开过妈妈的男孩)”,他一心想唱歌,准备辞职北漂闯闯世界。可是他的妈妈不同意,想让她好好上班,安安稳稳地结婚生子,否则就断绝母子关系。
母亲也被请上台来了,看上去就很有做父母的威严,厉声厉色说:如果他辞职不上班就别进我的家门。
“男孩”请主持人说服他母亲,给他两年的时间,如果两年之内没有闯出来,那么就按照母亲的要求生活。可是母亲死活不答应,因为给儿子找到那份工作不容易,单位说再不回去上班就开除他了。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男孩”同意回单位里班,母亲要继续支持儿子进行音乐方面的创作和学习。
在母子对话的时候,儿子也说过:妈妈,从小我就在你的呵护下成长,我从来没有不听你的话过,这次我想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
母亲也说:凡凡,你从小都很乖,为什么这件事情上要伤妈妈的心呢?
看这个节目的时候,真的是看到了一个传统的“不觉知”的父母大人形象。他们从小到大很好地呵护了孩子成长,直到孩子长大成人了,他们还是不肯放弃干涉他们生活的权利。
这就说到角色扮演和认同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的时候是孩子、女儿,儿子,长大后是男女朋友、然后是妻子、丈夫,等等。但是这些角色扮演都是暂时的阶段性的。比如母亲的角色,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必要,保护不受伤害,可是到了孩子长大成人,我们要把主动权归还孩子,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人了,而你的父母角色此时要慢慢减淡,而不是继续深入,好像你这一辈子就一份做“父母”的工作。
可以说很多父母缺少明智,他们一抓到底对孩子。此时孩子听话那么孩子的一生就如父母的一样,平平安安,就像是在重复她的人生。但是大多数这样权威的父母会遭遇孩子的反抗、叛逆。因为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们越是遇上严厉干涉自己的父母,越要冲破父母的管制。
比如这个叫帆帆的男孩,26岁了,从来没有做过自己的任何人生决定,都是妈妈的安排。但是此时他的爱好和理想,与妈妈的希望严重冲突了,此时是一次争取自由的机会,所以他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
其实他可能未必非得去北京北漂,可是为了摆脱父母的他铤而走险了。
一定要知道,你只是某个角色的扮演者,既然是扮演者,就有扮演结束的时候,而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个期限,限量而为。而且每个人最主演的角色是自己,发现自己,进入自己的内在。而我们很多人主次不分,或者是主次颠倒。
当然,父母会说:我这都是为孩子好,我不能看着他往火海里跳吧?这其实也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行为。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受挫,但是有些挫折和苦难其实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它具有难能可贵的作用。如果你剥夺了孩子受苦的权利,等于剥夺了他成长成熟的权利。
希望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懂得这一点。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说,你看到孩子往绝路上走而你不管不问,而是做父母必要的劝告和建议,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尝试,给孩子犯错纠正错误的机会。
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身份认同,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亲密关系。有些人过分认同自己妻子的身份,每天都担心老公有外遇把自己给甩了,于是把所有的经历和时间都花在了如何捍卫她妻子的身份这件事情上。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记住,所有的身份都只是暂时和阶段性的,也都会离开你。而每个人最主要任务是,致力于自己。只有你“好”了,孩子是好的,家庭是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