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党和国家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在灾区前线,解放军、武警战士、医护人员、当地干部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奋勇抢险救灾,那场面总令我们感动落泪;全国各族人民、全球华人、乃至世界许多国家以捐款、献血、祈祷等各种方式对灾区进行支援,那情景总令我们心中充满温暖。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全所未有的勇气和凝聚力。
看到一个个从废墟中被救出的生命,我远在千里之外,为他们喜极而泣的同时,心里也在默默祈祷,希望他们历尽劫难之后,心理上不要留下太多的阴影,我曾学过心理咨询,深深地知道:身体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愈合,而心理的创伤,如果救助不及时,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那痛苦甚至比身体的创伤更严重。
心理学认为:由于灾难事件强烈的物理刺激,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印记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消失。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被地震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的人,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强烈的地震将房屋夷为平地,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症状,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严重,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所以,我们在进行物资救援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进行心理救援,也就是要及时进行“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所谓“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遭受严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当事人及关系密切群体采取心理治疗等措施。
目前,在各个灾区,现场心理救援工作非常重要,尽快稳定受灾群众的心理,减少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及其对救灾工作的影响,为灾后心理健康的尽快恢复打下基础,这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降低受灾群众的恐惧心理。由于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和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受灾群众通常会心存恐惧。个体的心理恐惧会导致情绪失控和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后果不堪设想。
消除受灾群众的孤独感。地震灾难,导致很多受灾群众孤单地滞留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境况下,他们失去了亲人或与亲人失去了联系,与外界失去了接触,其社会支持系统遭到彻底的破坏。救援人员要利用与受灾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鼓励他们和所有受灾者一起克服和战胜困难
给受灾群众以希望。心理学认为,希望是人类所有情绪中最重要的一个。在灾区,人们常常会感到希望非常渺茫,因而产生严重的无助感和绝望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引导受灾群众看到希望,能够坚定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念,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感,以积极的心态等待进一步的救援或投入抗震救灾中。
建立必要的现场心理救援站。对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失控的受灾群众,应创造条件,将他们转移到现场心理救援站或类似的机构,给予相应的专业处理,进行集体和个别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药物,使他们度过心理难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出现严重急性心理应激的受灾群众转移到后方,接受强化干预和治疗。
其实,需要心理救援的除了受灾的群众外,还有那些参与抢险的人们,因为灾区那遍野的废墟、那痛苦的面孔必然是他们未来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也会因灾区的惨状而彻夜难眠,心情极其悲伤。这几天,我的同事个个都一脸的沉重,这也是心理创伤的一种表现。
有一种救援叫心理救援。
真的希望灾区的人民尽快走出灾难,真的希望这场灾难留给人们的心理阴影少些、少些、再少些。
真的希望听到有更多的心理工作者投入救援的消息。
真的希望这场灾难只是一场噩梦!
原文地址:有一种救援叫心理救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