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谁在我家?
六月的一个周日,我和儿子跟朋友一家三口去爬香山。
下山的时候,女友的老公带着两个儿子先下了,我和女友在后面边走边聊。
到餐馆吃饭的时候,女友的老公对我说:“你儿子很开朗,一路上我们聊得很来劲,我儿子却老不说话。”
我说:“在我们家,儿子跟老公就像一台戏,我是听众,听他们大小两个男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他说:“那可是我向往的境界啊。我开车带儿子回天津爷爷奶奶家,如果我不说话,他能一路一句话也不说。”
我随口说:“可能是性格问题吧。”
我跟女友认识多年,我们俩经常一起带着儿子出去玩,的确很少听到她儿子说话,大多数时候是我儿子在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她儿子多是点头、摇头,或者简洁地说“是”、“不是”,“要”、“不要”。
可是女友夫妻俩都不是不爱说话的人啊。用“性格问题”来解释“孩子不爱说话”,显然有些牵强,甚至是不负责任。
接着我开始回忆跟女友一家人交往的点点滴滴,渐渐地开始摸索出比“性格问题”更清晰的答案。
父亲抢了孩子的话语权
那天爬山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细节。
女友的老公每次问儿子什么事情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儿子还没有回答,他就说:“儿子,你是不是想……”
父亲先把答案说出来了,儿子在那里就剩点头了。
此时父亲沾沾自喜地说:“你看,我儿子想什么我都知道,她妈妈都不一定知道!”
这个细节,看似是父亲很了解儿子,其实呢?是父亲抢了儿子的话语权。长期的结果很可能是,儿子的语言越来越简洁了。
大多数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的耳朵,以及我们抬头注视他、肯定他的目光。
请放下我们的身份和架子,听孩子说话。
父亲的缺席,让最初的沟通桥梁没有建立起来
记得女友说,她怀孕后就回云南的父母家待产,直到孩子3岁的时候才母子一同回到北京。那时候女友的老公自己做公司,工作忙应酬多。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儿子都是跟母亲在一起的。
其实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满周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此时是孩子与父母建立沟通桥梁的初始阶段也是关键时期。父母在身边,经常跟他交流,柔和地跟他讲话,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同形式的爱,并体会交流的快乐。这样慢慢地,父子间、母子间的沟通桥梁就建立起来了。
可惜许多事业型父亲,忙碌型父亲,他们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缺席。他们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事业上。当他们从单位回到家里,已经是相当疲惫了,懒得说话,即使说话也带着火药味道。
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与孩子之间的连接被阻断了,长期下去孩子渐渐没有了表达的需求和沟通的动力。
所以许多父亲会发现,当他们的儿子渐渐长大,他们可以像男人那样交流的时候,却无法跟儿子沟通了。他们可能把原因归纳为——代沟,或者是性格问题。其实,沟通桥梁没有建立起来才是父子无法交流的真正原因。
还记得一对对抗了多年的父子,在我的帮助下终于冰释前嫌。当时在饭桌上,28岁的儿子痛哭流涕,说:这是我活28年来说话最舒畅的一次!然后他转向事业成功的父亲,说:你以后不要像领导一样跟我说话,好不好?!
这是一个“成功男人”的“不成功”亲子关系的案例。还好他们认识到了问题,并正在改善这种状况。
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
我们说一个家庭是一个循环系统,每个角色都承当着一定的家庭责任,也承担着一定的家庭风险。因为孩子弱小,他们常常成为承担家庭风险的那一个。
在我们的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孩子是一个“倒”三角的关系。之所以强调这个“倒”是因为,夫妻关系拥有优先权。
用图表示应该是这样的:(双箭头)
父亲
母亲
孩子
夫妻注重沟通交流,他们之间相互尊重并尊重孩子,那么这个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会感觉安全、轻松。可以说孩子是夫妻关系的延续和完善,孩子是他们之间爱的肯定和嘉许。当父母彼此相爱的时候,孩子感觉轻松自如。
另外,专家们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通常父亲对女儿的爱,是通过妻子表达给女儿的;母亲对儿子的爱,要通过父亲流向儿子的。是孩子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
所以你如何对待你的伴侣,直接关系着你爱孩子的质量。
一个心理咨询师说:没有哪一个当事人的问题是单一的,无一不带出其背后的家庭。某种程度上说,那个当事人往往是家庭的替罪羊。
我们做父母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家庭之爱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流动。
所以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恳请每一位父亲自问:“谁在我家?”
是一个领导、一个权威或者是一个成功男人?还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伴侣、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一个平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