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糖尿病
高血糖
胰岛素
低血糖
磺脲类
2009年10月18-22日,第20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年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来自全球1.2万余名专家学者聚集于此,分享了糖尿病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为优化诊疗策略出谋划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举办地是“胰岛素之父”班廷的故乡,不禁令人回想起胰岛素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并对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一里程碑性的治疗手段进行深入思索。
1
回顾·胰岛素发展简史
“胰岛素(insulin)”一词源于拉丁语“岛(island)”。在胰岛素问世之前的三千多年里,被诊断糖尿病就意味着不断消瘦直至死亡。1921年,加拿大医师Banting等从胰岛中成功提取出这种多肽激素,并于次年将其成功应用于第一例糖尿病患者。1923年,Banting等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年,胰岛素开始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治疗。此后的86年,“胰岛素虽然不能治愈糖尿病,但却持续不断地挽救着人类数百万生命。”
胰岛素问世以来,其剂型、浓度、来源、纯度及给药途径不断推陈出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与获益。1936年,首个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PZI)问世。1946年,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NPH)问世。1965年,中国学者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96年,FDA批准首个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上市。2004年,首个长效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获准上市,这些大事件无疑体现了人类对胰岛素孜孜不倦的探索脚步。
2
探索·基础胰岛素优化治疗策略
随着胰岛素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证实,应用中长效胰岛素可补充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更有效实现血糖控制。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ADA/EASD)更新的2型糖尿病治疗管理共识指出,生活方式干预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仍无法血糖达标的患者,可考虑予以早期联合胰岛素或磺脲类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或有高血糖继发症状的患者,推荐胰岛素治疗,一般使用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作为首个可溶性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拥有完善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证据。近期,甘精胰岛素相关研究频频发表于国际学术会议,从疗效、安全性、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对优化基础胰岛素治疗策略进行了全面探索。
3
探索1: 如何更有效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是衡量降糖疗效的客观指标。在本届IDF年会上发表了一项入选11个亚洲国家26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FINE亚洲研究。这项观察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初始甘精胰岛素治疗较NPH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的降糖作用更强,三组患者HbA1c分别较基线下降2.1%、1.9%和0.8%。无独有偶,英国THIN(健康改善系统)数据库的一项分析发现,起始甘精胰岛素治疗1年,患者HbA1c降低1.2%,而NPH和地特胰岛素分别降低0.9%和1.0%。
甘精胰岛素对亚洲及英国患者的疗效,在美国患者中也得到了验证。近期公布的一项美国回顾性研究,入选了2005-2008年期间接受甘精胰岛素(n=7511)或地特胰岛素(n=1481)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患者均为胰岛素初治者,此前均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两组患者HbA1c水平相近,但甘精胰岛素组患者的既往住院率、急诊率及有病史记录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地特胰岛素组,且该组患者的全因及糖尿病相关治疗费用也较高,而后者的全因及糖尿病相关处方费用较高。治疗1年后,甘精胰岛素组患者校正后(年龄、性别、低血糖、基线HbA1c等)的平均HbA1c显著低于地特胰岛素组(7.8%对8.1%,P=0.023),排除患者基线时入院情况的影响后,仍能得到相同结论(8.2%对8.7%,P=0.038),且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上述研究结果与博拉(Borah)近期发表在《临床治疗学》(Clin Ther)杂志上的分析相似,后者也发现甘精胰岛素较地特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效果更佳(进一步降低HbA1c达0.4%)。
4
探索2:如何更节省胰岛素用量?
在降糖疗效相同的情况下,胰岛素用量节省表明药物疗效剂量比较高,有益于减少药物用量及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美国一项荟萃分析入选2000- 2008年期间符合要求的23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其中20项研究应用了甘精胰岛素(剂量为每日1次),3项研究应用了地特胰岛素(剂量为每日1~2次)。患者经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大于24周后(2项研究除外),两组HbA1c均降低1.4%,但甘精胰岛素组与地特胰岛素组的每日胰岛素用量有显著差异,研究终点时分别为23~68 U及37~78 U。此外,甘精胰岛素组的最终用量及HbA1c每下降1%所需用量均显著小
文章来源: 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 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3368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