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东北的黑土地和艰苦的童年生活,塑造了他坚忍不拔、勤勉务实的性格。他用博爱和汗水谱写着自己的人生华章,他就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清玉教授。
吴清玉毕业于中山医学院,198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硕士学位,
1986年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查里王子医院学习,1989年、1993年两次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
1996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4年获国家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洲心胸外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胸外科常委,国际成人先心病学会、国际瓣膜病学会和欧洲心脏外科学会会员;参加并主编《心脏外科学》等10部论著,发表论文213篇;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次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是1991年“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5年至1998年连续4年被评为医科院卫生部优秀党员,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0—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勤奋求实 追求卓越
吴清玉教授29年的从医生涯是勤奋求实、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历程,是屡屡开创“首先”、“首次”,矢志不移、挑战自我的历程,他为中国心脏外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7年的临床研究,吴教授首次提出了“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的解剖矫治概念和方法,被国际有关专家认为是对该病治疗的重大突破。他对“右室双出口合并大动脉左转位”这种少见复杂先心病进行深入研究,将常规的“心内隧道、心外通道”术式进行改良,成功根治11例,取得突破性成果。早在10年前他在“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被国际权威的心脏病专家W.
Lillehei先生惊叹:“可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好的治疗结果!”正是他的执著,在近29年的心脏外科临床实践中,他成功施行了5000多例心脏手术,取得了常规手术成功率100%的业绩。
先心病患者每年在我国出生率占9%,上百万病人只有2万人能做上手术,手术对病人来讲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作为一个好医生一定要肯替病人承担风险。吴教授以超人的毅力每天在手术台前超越着生与死的界限,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患儿岳健,出生后仅48天即被查出患有“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这是一种罕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孩子体重不足5千克,左心室发育差,赖以生存的房间隔缺损非常小,手术风险极高。如不立即手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当时没有一家医院肯承担风险。孩子的父母都是医生。在多方求医绝望的时候,他们拨通了吴教授的电话,听到电话里传来的“救救我的孩子”的声音,吴教授坚定地说:“立即来检查,准备手术!”在心脏中心,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