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用钱交换梦想的街球王

标签:
中国街球王吴悠篮球体育 |
开着一辆上世纪90年代初的手动挡“破车”,车上散乱地装着四五个篮球、两三双篮球鞋和各式各样的篮球服;用着一款老式的、没有摄像功能的直板手机,这个“扔在大街上都没有人捡的”手机每天下午都会接到无数个询问晚上何时打篮球的电话。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中国街球王”吴悠的状态。
7月18日,在东单篮球场举行的“回到东单”街头篮球赛,被媒体称为“中国街头篮球复兴”的标志。这是吴悠的杰作。
当《青年周末》记者走进吴悠的世界才发现,一切光环离他却是那么的遥远。从16岁接触街头篮球到现在,吴悠经历了许多快乐与挫折,而那份对街头篮球的热爱与执著,让他至今“无所畏惧”。
■爷爷的后院就像美国街球圣地
“听说吴悠是北京街球第一高手?”《青年周末》记者在采访前跟一位街头篮球爱好者聊着天。
“什么?才北京……?是全国的街球第一高手!”这位爱好者气鼓鼓地从MSN上喷过来这么一句。
7月18日,东单篮球场被几千人团团围住,只不过这一次令人们兴奋不已的不是某位NBA大牌球星的见面会,而是中国第一街头篮球战队Chinese
Legendary Smooth
Crew(中国传奇街头篮球团体,以下简称“CL”)的露天表演赛。绝对主角当然是中国街球第一人吴悠。当“晃过上帝”、“回旋镖”、“抓回”这些经典动作出现在他身上时,球场气氛被推向高潮。
8月6日晚,北京某军区大院内的篮球场灯光亮起。记者走进吴悠的世界。球场边围坐了近百人,大人,小孩,站着的,坐着的,还有边看边评的,一副民生百态。
吴悠,外号“5U”,纯血统街头篮球出身。他的控球与过人超越了大多数对手自尊心承受的极限,很多人说“这不符合中国国情”。身高1米75,如今是“CL”街头篮球队的队长。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首先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
“这手上的老茧都是打球留下来的?”记者问。“没错,足足有十个茧,硬得很。”吴悠一边摆弄着手一边说,“从9岁我就开始打篮球,现在都24岁了,这是15年留下来的老茧。”
吴悠是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部队大院比赛篮球时会有:警卫连队,后勤部队,锅炉房队……和“吴家队”。吴悠的爷爷和姥爷都是军人,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从小吴悠在爷爷家长大。爷爷家很大,有个够篮球半场的地方。
“9岁那年,我跟着哥哥们看NBA,那时知道有个23号,叫乔丹,从此看到23号都叫乔丹。之后我就模仿哥哥打篮球”。
吴悠比同龄男孩幸运得多,由于爷爷家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他哀求爸爸给他安了个篮球筐,还装了街灯,就像我们熟知的美国人车库上的那种。在那里他实现过不少扣篮梦。
“我曾幻想这就是美国的洛克公园(美国街头篮球圣地),然后冲上去一个猛扣,那时我身高才1米38。”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813/A24/090813A2401.jpg ◎8月6日,吴悠在爷爷家的后院接受记者采访 |
■做梦都在编织街球动作
16岁前的吴悠顶多是个篮球爱好者,而16岁时看到的一个广告则让他成了不折不扣的街头篮球迷。
2001年,耐克公司的“街舞风雷”广告热播,一下电到了吴悠的神经。眼花缭乱的运球,奇妙的配合,大T恤套小T恤、短裤长过膝盖的服装,让吴悠看到了另一种篮球玩法。
“这个广告把我的思路拓宽了,我没想到篮球还可以这么打。我一下子爱上了街球,那种随性特别触动我。”
此后吴悠像着了魔一样开始练习。
上学时,吴悠天天把篮球放在脚底下,课间就开始运球。写会儿作业吴悠就会拿着球用手指转。就连中午吃饭点菜那么一会儿功夫,吴悠都会拿着球去练上一会儿,菜上了再回来吃。高三时的午自习,老师只允许他一个人可以“例外”,操场上只有他一人在练球。高中的零花钱不多,他全买了学习街球的DVD,回家就“往死里看”……在吴悠眼里没有什么动作是难学的,他的目标是“三年内把街头篮球动作全学会了”。
在聊天中,吴悠对记者说,每天睡觉时他都躺在床上编织下一个动作,幻想另一个新的过人动作,幻想观众爆炸似的赞叹,有时做梦都在球场。
那时,国人还不知道什么叫街头篮球,就连国外那种街球服都没地儿买。吴悠只能在外贸店里淘,原则就是买最大号,往大了穿。
■有人说他“玷污了职业篮球”
经过近乎疯狂的练习,吴悠成了北京小有名气的街球手。
NBA嘉年华扣篮冠军,Reebok 3+2
扣篮大赛冠军,NIKE街舞风雷的街球比赛亚军……但这些荣誉却给他带来了很多烦恼。
“有说我就是耍帅;有说我打街头篮球玷污了职业篮球。我是处女座,是个完美主义者。之前想法很简单,想的就是如果我有实力就会成功,但没想到刚出名那会儿无数人骂我。”记者听得出,他很在意人们的认可。
“在我眼里,街球手的含义除了出众的球艺外,更重要的是对篮球的执著。”吴悠说现在这代打篮球的孩子跟他们那代人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玩得动作挺花,但只是追求帅,我们那代人是真的是用心在打篮球,真是往死里练,痴迷到下着大雨也练,多大的太阳也练。”
吴悠提倡的街头篮球文化,一是要赢,二是要赢得好看。他说一场精彩的街球比赛要包括精彩的空中接力扣篮、运球过人和传切配合。“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再花的动作,但没有整体配合绝对不是街球的宗旨。”
■打街球“又没三险一金”
“父母不担心你的未来吗?你现在就是靠天吃饭吗?有活动的时候挣些钱,没活动就没钱?”记者忍不住问他。
现在吴悠的街头篮球团队“CL”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上班,其他队友都有工作,每到休息时才来参加活动。
“怎么不担心?家里人太反对我打街球了。我妈总让我为以后着想,说又没三险一金。”
其实,作为篮球特招生的吴悠在北京体育大学毕业时就可以找一个很好的工作,有地方聘请他当教练,月薪七八千;还可以去公司,每月三四千元钱。
“但我要是再‘兼职’这个队就没有了,因为只有我能把大家给凑起来。如果这个队要是没有了,全国的街球可能都会落寞,因为现在各地的街球队伍都在效仿我们队的模式。”
现在的吴悠平均每月能挣到两三千元钱,但成立球队的前期投入太大,到现在他还是负资本。开辆快送报废厂的手动汽车,每次加油只加50元;用着老死机的老式手机,队友们还经常因为他停机找不到他。吴悠说虽然现在苦一点,但下一步他就要证明街球这项运动可以让他立足,至少让父母踏实,安心。他一直坚持就因为“这是一种责任”。
■不愿意“为了钱装了孙子”
一位篮球记者说:“要没有吴悠,中国街头篮球就死了”。
吴悠说2003年到2005年是北京街头篮球发展最好的时候。“最早运作这个项目的人把街球当一种时尚文化去做,时尚一般只能流行两三年,就像以前夜店流行迪斯科,但现在夜店都放的是嘻哈音乐,流行元素一过劲儿就没了。2006年到2007年街头篮球一下子就落寞了。”一提起街球的落寞,吴悠脸上就泛起一丝无奈的表情。
“最开始人们把街球做得太急于求成了,就想通过这个挣点钱,他们把街篮看得太小了。我想做的是街头篮球这项运动,运动是永恒的。街球除了表面上的新潮元素,它骨子里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种对于梦想执著的态度。”吴悠告诉记者。
“钱和梦想,如果选择后者,就得牺牲”。在街球落寞的那一段时间里,本来吴悠可以通过街球挣些钱,但他都拒绝了。
“有时候赞助商要给我钱但是却让我改变,改变了就不是原来的吴悠了。”吴悠笑着说,“有很多公司想签我,但他们要让我走影视路子,让我带着京剧脸谱打街球拍MV,如果我从了,是挣了这些钱了,但我就臭了,人们都会骂我为了钱装了孙子。街球这项运动差了一点就不是那种味道了。”
在吴悠的字典里,街球就是很随性,很自然,没有束缚,无所畏惧的运动,它是一种坚持。“这就是街头篮球最重要的本质,就是纯粹的打球,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挣多少钱如果不快乐,那都是扯淡的事。”
■“中国街球灵魂永远不死”
看起来吴悠很乐观,但有时候他心里也特别难受。
有一次吴悠给CBA开幕表演转球,他觉得自己明明可以跟这些球员坐在一起看这个表演,但他却成了给别人表演的人。“我只是一个配角,心里很难受。”
从那以后,吴悠开始计划拯救中国街球运动。2008年6月21日,在农业大学的街头篮球表演赛让吴悠看到了希望。
“我们当时就在各大网站论坛上发帖,让大家来农大看我们的比赛,没想到当天竟然来了好几千人,操场有多大就容下了多少人。”吴悠说就是那次活动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今年7月18日的东单篮球场,“回到东单”成了当天的活动主题。“回到东单,就是想找回当时痴迷篮球的状态,找回可以为自己热爱的东西付出一切的冲动,找回当初的精神和激情。”这是吴悠对“回到东单”的诠释,活动也是他一手策划的。当全场比赛结束的时候,现场达到了一个高潮,“CL”战队集体一声高喊:“中国街球灵魂永远不死!”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鼓掌欢呼。
现在,吴悠每天都在院里面打球。只要篮球场灯光亮起,球场边的观众就会准时入场。
采访结束时,吴悠给记者唱了一首他和团队一起写的歌。
“有人说你干吗不打职业篮球,他们笑我不懂,我笑他们没有自由。所谓的预言已经被我打破,我依然带着我的灵魂重返街头……”
◎就是在吴悠所住的军队大院这个篮球场,每晚都会聚满人看他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