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年周末
青年周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586
  • 关注人气:2,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亿元女生”的造星“泡沫”

(2009-08-17 09:58:56)
标签:

亿元女生

郭妮

畅销书

作家

纯属制造

路金波

杂谈

◎文/《青年周末》记者 徐帆
  很少有一个畅销书作家,会像“亿元女生”郭妮这样,时不时被这样拿来说事儿:她有个团队代笔故事提纲,她出镜前被教导要“表现得像个公主”,她只是工业化模式打造的“产物”。
  日前,有报道称,出版人路金波再度高调自曝郭妮“纯属制造”。
  一时间,争议再起。郭妮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造星”之旅?这条仿工业化流水线制作的文学生产链是否真的收见市场奇效?
  《青年周末》连线路金波,却得到迥异说法:这样一条畸形的文学生产链,竟早已裂缝横生。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813/A06/090813a0601.jpg
◎2006年8月12日,郭妮在厦门参加新书首发式 ◎供图/CFP


■意外:郭妮“抛弃团队”,已自立门户
  “郭妮现在翅膀硬了之后,也有不少出版社给她更高的钱。但是,她只跟我要了一个市场的均价,还是把自己独家的书稿内容交给了我。”
短短一年,连出14本小说,卖出500万册,销售总额达到1亿,身价远远赶超韩寒、郭敬明。
  这一串让人目瞪口呆的数字,曾是围绕在青春文学畅销书作家郭妮头上的一圈儿“光环”,也是她的出版商们最津津乐道的“战绩”。
  但这样的“荣耀”,从来不属于郭妮一个人。
  7月27日,有北京媒体报道称,郭妮的出版商、万榕的老总路金波在接受20余家中外媒体采访时,把以往关于流水线写作和小说工业化模式的说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说,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由郭妮幕后团队集体创作,她只是进行润笔,这个年轻女孩甚至连自己的公众形象也受到公司严格指导。
  “当她面对公众,应该表现得像一个公主,保持微笑,安静话少。”路金波如是说。
  这意味着完全承认郭妮纯属“人工制造”。难道郭妮能数年如一日地忍受文学作坊“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扮演?难道“90后”甘愿去拥戴和追捧这样一个“傀儡”偶像?
  联系路金波和郭妮的采访,有些出乎意料的困难。
  “郭妮正在上海闭关写作,她月底要出一本新书,担心现在接受采访,会影响自己的写作心境。心乱了,书就写不好了。”
  几经联系,从最初的建议电邮采访到最后的婉拒,电话那头,路金波替郭妮“挡”住了《青年周末》的采访。
  8月8日下午,这位民营出版江湖的话题人物,昔日纵横文坛的网络作家“李寻欢”,在字斟句酌的谨慎中,在温润低沉的语调中,终于向记者披露了一个迥异于表面风光的故事。
  “你说的那篇报道,本来是6月25日的活动,但不知道为什么7月27日才发出来,中间隔了一个多月。而且,在当时那个活动上,因为现场有很多外国人,我们是在回顾万榕的历史,说的是郭妮的诞生季,那是2006年的事情。当时那个记者可能没太听清楚,却当作现在的情况来写,这令我有些尴尬。”
  在路金波眼里,郭妮已经“脱胎换骨”。
  “现在的事实是,郭妮没有在任何团队里,她已经独立了,转变成一个真正的作家了。”
  这一切的变化,开始于2008年。
  “最初的时候,我们的确给过她一个2000字的故事提纲,让她扩充到10万字。可差不多到了20008年初的时候,大家发现,不同的人,对一个故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故事提纲编到一个主人公要逃学时,郭妮会觉得按性格发展,到这时候,这个主人公应该做个乖学生,她就觉得自己没法儿写下去了。”路金波回忆道。
  为此,郭妮不得不停笔休整。而在这段将近一年的“闭关”期里,郭妮和幕后创作团队的矛盾越来越大。郭妮希望自己的主创性得到更多认同,也希望更多地按自己的意愿写作,而“团队”概念的炒作和规定性的故事提纲,都成了积累矛盾的诱因。
  最终,忍了一年后,2009年初,郭妮索性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写作工作室,从最初写“命题作文”,过渡到完全按自己意愿写作。
  “实际上,2008年时,她已经抛弃了所有的团队队员。她完全是自己去写,就招了几个美编,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叫‘绘梦馆’。从这时候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她既不受聚星的影响,也不再受我的公司万榕影响。这之前,郭妮在写什么东西,她会写出什么样的情节来,我都是知道的。但从2009年之后,她在写什么,我完全不知道了。”
  电话那头,路金波的语气淡淡的,仿佛郭妮的出走,对他这个“郭妮制造者”而言,早已是云淡风轻的江湖往事。他口中的“聚星”,即上海一家主推青春文学作品的文化公司,路金波曾任老总。当年郭妮出道时,“聚星”有主推之功,郭妮的幕后团队来自聚星。
  记者不由好奇:难道就没有一点失落感?
  “我……还好吧。郭妮这个人呢,她现在翅膀硬了之后,也有不少出版社给她更高的钱。但是,她只跟我要了一个市场的均价,还是把自己独家的书稿内容交给了我。”
  但比起当年“亿元女生”的横空出世、轰动传媒江湖,如今的郭妮,似乎也在淡出媒体视野。此前,《青年周末》记者搜索郭妮的近期专访,发现少得几近于无。
  “因为她是个天性安静、内向的人,本来就不喜欢接受采访,以前都是我强迫她的。但现在,我已经不能强迫她了,她已经可以和我公平对话了。不过我也觉得,她现在成熟了,也应该获得这样的成年人的待遇。”路金波如是解释。

■隐情:为了公司利益,刻意牺牲郭妮
  “郭妮的创造性被我们刻意地低估了。因为如果说郭妮更重要的话,这就意味着,必须承认我们的小说流水线生产模式是不先进的。我们牺牲了郭妮的利益,制造了一个代表新生产力的出版工业模式。”
  郭妮争来的待遇,大概不仅仅是“成年”。
  8月8日晚,记者联系上一名郭妮的铁杆粉丝“枫”,她是郭妮粉丝聚集地——聚星论坛上的一名资深版主,典型的“90后”。8月6日,“枫”作为四名受邀与郭妮共享下午茶的幸运儿之一,在上海参观了郭妮的工作室。
  在QQ上,“枫”发来对郭妮最新工作环境的一段描述——
  “那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很高很漂亮。在郭妮的工作室里,有一间发出微黄灯光的写作房间。外面还有一个影视厅,有一面很大的落地玻璃窗,光线很好,柔和又不刺眼。影视厅是郭妮为排遣写作孤独时的寂寞而设,厅里放了很多影碟。”
  而在三年前,郭妮的写作状态,大概远不是如此“独立”,或“孤独”。
  当时的情况,据路金波回忆,每次开写一部新小说前,十几个人组成的幕后团队,会有专人搜集读者来信,进行数据整理和评估,随即通过开会讨论通过情节怎么写,人物怎么设定。郭妮的写作之路,必须“照章办事”。
  “那时候,每周差不多会收到1万封读者来信。现在已经没人做这事儿了。”路金波如是说。三年前的他,大概也不曾想到,开发这样一个全新而大胆的出版模式,最后会这般收场。
  2006年,或许是“书商”路金波最意气风发的一年。
  先是以天价稿费签下韩寒和安妮宝贝,轰动出版界,而后,他一手发掘和打造了中国畅销书出版史上最离谱的“传奇”之一——一个彼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孩郭妮,要在一年内出版14本小说,还要卖出500万本,要拿下1亿元的码洋。
  消息一出,“郭妮”之名迅速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文化版面头条。
  郭妮是谁?她有这么牛吗?
  质疑声此起彼伏,或许,“1亿码洋”的说法,除了当时力推她的出版商,业界很少有人真正相信这个说法。
  可事实上,迄今为止,或许都没有媒体发现:路金波其实是“另有所图”。当时,他真正要引导市场关注的,并非“亿元女生”这个名号,而是这个名号背后的全新出版模式,以及这种“新生产力”所能开拓的资本市场。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813/a06/090813a0701.jpg
◎路金波在自己博客上的照片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813/a06/090813a0702.jpg
◎郭妮与爱犬嬉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813/a06/090813a0703.jpg
◎2006年8月12日,郭妮签售新书 ◎供图/CFP


  “2006年前,我们也参与过影视剧本的创作。在剧本创作里一直有这么个争论:那就是可以集体创作。比如好莱坞的热门影视剧,他们的编剧是由一个团队组成,由好几个人一起来做这件事。当时,我们就觉得,文学也可以这么搞,可以找好几个人来,一起创作。”
  路金波的这段“好莱坞照搬说”,大概早已闻名业界。可8月8日下午,电话那头,在这番回顾后,他对《青年周末》记者道出了另一段隐情。
  “郭妮的创造性被我们刻意地低估了。因为如果说郭妮更重要的话,这就意味着,必须承认我们的小说流水线生产模式是不先进的。我们牺牲了郭妮的利益,制造了一个代表新生产力的出版工业模式。聚星在去年时,主要依托这个模式,从海外融资了1200万美元。
  “事实上,90%的东西都是郭妮自己想出来、写出来的,团队起到的,主要是建议作用。但是我们当时这么声称:郭妮50%,团队50%,这样就显得团队很值钱。可以说,当聚星被资本市场高估和追捧时,郭妮就被文学界和评论界低估了。这总要有一个选择的。可以说为了公司的商业价值,我们一直在刻意淡化郭妮的作用。但事实上是,现在公司的这些事情可以放到一边时,就应该还郭妮一个公正的待遇了。”
  而这一个“还”,光阴已辗转三年有余。
  路金波还记得初见郭妮时的感觉,当时郭妮二十出头,是聚星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
  “我那时候觉得她特乖,特懂事,文笔很好,理解力好,脾气也好。现在已经快第四年了吧,她变得更有主意了。”
  在整个波澜不惊的采访中,路金波的语气里,第一次似乎有了隐隐的惆怅。

■失败:文学有其神秘所在,难以工业化
  “写作有一些更神秘的东西在里面,是不能被工业化的。这是一个实验,已经失败了。”
  “更有主意”的郭妮日渐不受掌控。
  事实上,尽管出版商们一直强调郭妮是“集体创作”,但她从未真正接受过这个说法。在以往受访中,她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个真正的写作者。
“我身边的确有个团体,但只相当于助手的性质。写每部作品前,我都会一下子构思3个故事,然后通过助手发给喜欢我的读者看,根据他们的意见我再整理出小说。我的小说绝对是自己独立创作的。”2007年9月,接受四川媒体专访时,郭妮曾这么明确表示。
  2009年,郭妮的“绘梦馆”工作室成立,她得以实现单飞。她大概也确实有单飞的资本,证明路金波当初“慧眼识才”。在接受《青年周末》记者采访时,路金波说:“拿到郭妮的两部新作,是完全做完的书,可以送印厂的那种,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她现在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了。”
郭妮的重新上路,对路金波而言,却是反思的开始。“她的转变,也改变了我的想法。我一直也在反思,以前太理想化了,以为小说可以做成工业化,其实这么做过于激进,以至于显得荒谬了。目前我宁可承认:这种东西是行不通的。写作是没法儿精确分工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缓缓地说:“写作有一些更神秘的东西在里面,是不能被工业化的。这是一个实验,已经失败了。”
  也许,这是一个注定从开始就会失败的实验。要造出一个 “文学之星”,基本前提是这个人热爱文字,辅助条件才是相貌、身材、气质和谈吐等。可一旦热爱文字,又岂能容忍自己的心血被说成“集体创作”?
  早在两年前,郭妮就坚称:“写作,过去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我生活的一个重心。”
  她甚至说:“我可能有‘自闭症’,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写作。我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小说故事里,如果不写小说,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关于写作的神秘性话题,《青年周末》记者还采访了郭妮的“同门”、同在路金波旗下的青春武侠作家步非烟。
  一听到“集体创作”的说法,步非烟就急了:“以我个人判断,文学是不可能这么成功的。即使是有一天你来了兴趣,突然冒出一个灵感,想跟几个好友一起创作一个作品。但如果这个作品写得长一些,你俩会吵架;再长一些,很有可能会闹到完全绝交了。哪怕是关系再亲密的,哪怕是兄弟、姐妹乃至夫妻,如果合作写小说的话,最后必然会各有各的想法,闹得完全写不下去。”


■深因:“90后”粉丝只信偶像的话
  特别小的读者,她们对作者真的有很单纯很真诚的爱。就像韩国爱情片里那样,男主角对女主角含情脉脉地说:‘只要是你说的话,我都信,不管别人怎么说。’所以,只要作者自己说:‘是我写的’,读者们就会相信。”
  然而,在文学的神秘之后,更“神秘”的大概当属“90后”读者们的心态。
  毕竟,三年来,出版商还是在强调郭妮的“团队创作”概念。
  记者采访时,路金波坦承:郭妮的确因此成了一个“傀儡”,她作为作家的形象因此受损害。
  可为何“90后”还甘愿去追捧她?
  路金波给出的解释是:因为郭妮的读者以11岁到15岁的女学生为主,又以二线城市居多,因为喜欢外包装精美和随书赠送的礼品,才购买郭妮的书,进而喜欢上郭妮,这部分读者并不怎么关注新闻,故而较少受媒体舆论引导。
  同样拥有为数不少“90后”读者的步非烟,则对《青年周末》记者分析道:“我感觉,读者和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朋友。冥冥中,作者有一种气场去吸引他的读者。尤其是特别小的读者,她们对作者真的有很单纯很真诚的爱。就像韩国爱情片里那样,男主角对女主角含情脉脉地说:‘只要是你说的话,我都信,不管别人怎么说。’很感人吧?小读者也这样,全世界都说这个有问题,只要作者自己说‘是我写的’。读者们就会相信。哪怕是我自己,十几岁时,一样会有这种情感。”
  此前,记者曾联系上郭妮粉丝论坛上的一名资深版主“枫”,人在澳门的她这么回答:“我喜欢郭妮,不是因为她是不是天才,我也不介意她是不是天才。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很会给人勇气的作者。她的作品都带有励志的信息,让人在看书中成长!我就是喜欢这个她!”
  这似乎是“YAYA”(郭妮粉丝的统称)们的共同心声。
  无论是查看聚星的郭妮论坛,还是百度的郭妮贴吧,“90后”更热衷于讨论哪部作品该拍成电视剧,该由哪个俊男美女来扮演主角,书中哪段情节最感人。
  7月底,有关路金波自曝“郭妮是集体创作”的新闻,尽管在媒体网站上有数十家转载,可“YAYA”们的网络聚集地却基本没人讨论这事。
  也许,这也正是为什么:“亿元女生”这个泡沫至少还维系了三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