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类”主播阿丘笑对“下岗”

(2009-07-10 14:46:24)
标签:

阿丘

社会记录

共同关注

下岗

央视改版

青年周末

娱乐

分类: 每周重磅专访
  ◎文/ 《青年周末》记者 蒋文娟 ◎摄影/《青年周末》记者 吕家佐
  
央视主持人阿丘去年3月被剥夺“阵地”,正在走红的《社会记录》突然撤销,阿丘被调往《共同关注》。一年后,6月中旬,《共同关注》又突然消失在央视的屏幕上。
  7月4日,《青年周末》记者与阿丘在北京东三环的一家咖啡厅如约见面。谈话间阿丘有点咳嗽:“本来我不能抽烟,但最近比较烦恼。从2003年进入《社会记录》,一个人顶一个栏目,习惯了每天工作,绷得很紧,突然没事干……挺舒服的,但确实有点失落。”此前有媒体曝出,阿丘在某大学讲座时,自称由于新闻频道改版,遭遇“下岗”。阿丘澄清,“暂时没有安排节目,是待岗不是下岗。”与记者对话中,阿丘真情流露地讲起与自己命运相牵的两档节目,以及他对最近沸沸扬扬的央视改版的理解与困惑。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709/A18/090709A1801.jpg
◎7月4日下午,阿丘在北京东三环的一间咖啡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进不了黄金时段的“另类”主持人
  “原来我的节目是属于‘半夜出来吓一跳’的夜间时段,后来改到中午。”阿丘说,就像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说的那样,如果一个群体里的人分成“精锐”和“炮灰”两类,那么他在央视“明显属于炮灰”,广西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的阿丘并没有名牌大学高学历的背景。
  青年周末:2003年,《社会记录》和央视新闻频道同步开播,当时为什么在午夜设这样一档节目?
  阿丘:那时候新闻频道已经有了总体规划,版块分好,每个坑都有萝卜了。但晚上11点40分这个时段就有些尴尬,这个点在以前是不太可能有原创首播节目的,整点新闻之前干嘛呢?有20分钟,我们制片人就说,给我吧,我有个想法。这个时间其实是垃圾时段,此前没有在这个时间培养起观众收视习惯的。制片人说打造它一下,想做故事新闻。做出样片,领导一看还行,我们就保留并生存下来了。
  青年周末:黄金时间段还不敢给。
  阿丘:对,我从来都不敢奢求节目进入黄金时间啊(笑)。我在央视6年多,从没想过自己的栏目可以挤到晚上10点之前,我们就属于午夜时间。播了半年之后,口碑慢慢好了起来,2004年给我们挪到10点,那两个月我们收视率非常高,但是又失去了我们原来固有的观众群,后来又把我们调到10点半,这也比最初好多了。
  青年周末:《共同关注》是《社会记录》取消之后,央视给你找的一个位置。
  阿丘:如果说前五年打拼得很狠的话,到了《共同关注》我突然之间觉得舒服了,四平八稳,也不那么累了,但总觉得自己不是以前那个自己了。我以前涉猎很广但都不专,哪把刀都不够锋利。我很怀念《社会记录》,它让我这把刀非常锋利,一下子找到感觉。
  青年周末:在央视这个平台上,你好像不够自信。
  阿丘:在这个平台上,谁敢说自己特别自信?我是野路子出身,不算精英,没上好的大学,也没有好的专业、高的学历,能有个位置已是相当满足了。在央视主持人岗位上,大多是传媒大学毕业,学电视、学播音主持的,总有人问我是学什么的,哪个学校毕业的,为什么干上这一行,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会干上这一行。

 ■不得不说的《社会记录》
  你也许还记得《社会记录》,阿丘的嬉笑怒骂刻意保持了一种与主流新闻评论的距离感,在《社会记录》开播的短短5年里,其民间立场及微观叙事,使这档新闻故事节目呈现出一种亲民的“另类”。2008年1月31日,这一有不俗收视率的节目突然被撤销。而央视官方自始至终没有公开宣布过《社会记录》撤下的原因。
  青年周末:《社会记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和央视的其他新闻节目不一样。
  阿丘:《社会记录》一直很追求新闻性,拿最近的来说吧,像陕西“周老虎案”做了很多期追踪,谁能说我们没有新闻性?当时我们很开心,总觉得在一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到了一点不一样。《社会记录》和《新闻调查》比,没那么尖锐深刻,但是我们总带着一丝坏笑,话说半截就打住了,观众该琢磨的东西可能就更丰富了。
  青年周末:这也是一种质疑。
  阿丘:对,类似的栏目是《新闻调查》和《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刨根问底,水落石出;《今日说法》要有法律依据,做法律解读。我们是话说到这里就行了,这是一个草根平台,百姓斗胆的那点猜测,我们给说出来,也不怕人家怪罪,说错了,观众会说,是阿丘那小子说的啊,百姓口吻草根语径,没关系可以原谅。不会像《新闻调查》、《今日说法》,他们说错就不好办了。我们的评论空间非常大,哪怕最新鲜的社会新闻,来不及从影像和现场采访上跟进,我们也能通过主持人的叙述粗浅但不失公正客观地做出一期节目,在揶揄和嬉笑怒骂之后表达我们的观点。很多人说阿丘你们的节目评论没有高度,但我们同样击中要害。
  青年周末:能说到老百姓心里去。
  阿丘:对,从找我这样一个主持人就能看出节目的设置就是草根平民角度。由于我的形象定位,我们不可能把主持人打造成一个时政评论员,一个哲学家,一个老师,我只是邻家的一个小伙子,爱唠叨,唠叨话里有一两句特别精彩的真话。
  青年周末:《社会记录》取消原因是什么?
  阿丘:这是新闻频道改版的一个大方向,我们只能坦然接受。
  青年周末:网上有篇很长的文章,是讲述《社会记录》从诞生到结束的。
  阿丘:很多人问为什么。我们这个节目组一直在做自己的事情,兄弟栏目的人都认为我们这个组有点怪,跟他们做节目的思路不一样,所以刚开始做备受压力,时间一长有了自己的风格之后,才纠正了一些人的眼光。我尊重也认同改版,大的方向我们左右不了,这样一个节目,如果是有影响有意义的为什么不给个播出平台?我们没有报怨但是很纳闷。

■所谓“下岗”
  阿丘解释,所谓“下岗”,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可做,领导让他“再等等”。
  青年周末:“下岗”一说究竟是怎么传出的?
  阿丘:“下岗”那个话是我半开玩笑在课堂上说给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们的。当时是去广西师范学院跟学生聊新闻传媒人的就业问题时,我说现在的就业很困难,不见得一毕业能找到好工作。中央台那么多主持人,有几个每天都有工作的呀?像我,最近改版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哎,我“下岗”了。我笑着说,你们吃这碗饭也要谨慎一些。
  青年周末:听说《共同关注》要保留原有名称,但是节目的形态变了。
  阿丘:形态、班底都不一样,由另一拨人做了。频道改版,我们节目组完全分流了。我高兴的是我们组有很多能干的记者和编导都被新部门要走了。我还在等候,已经通知我回新闻专题部报到。
  青年周末:节目停了,个人有没有感情宣泄?
  阿丘:没有,我们都善于把这转化为动力,失落感很快就过去了,马上有新的事做,会被新的冲动冲洗得一干二净。他们都在新的岗位干得很出色,偶尔想起来,看看以前的作品有些唏嘘而已。做电视新闻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规律,现在变了以后可能还会回去。新闻专题这种节目不能说永远不要了,我们也希望中央台除了资讯频道以外,能为一些比较好的栏目开一个频道,这是做专题的人的理想。
  青年周末:两次节目的停播,在您心里有没有什么共同或不同的地方?
  阿丘:两次停播,大家多少有点困惑和失落啊。2003年到现在,有过十几个专题栏目,无论是中途停播的还是能撑到今天的应该都是些非常不错的栏目,当时我们组的人抱着宏大的理想,要把这个栏目做成一个很大的品牌,像《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一样,没想到五年之后,它就“夭折”了。这次让我意识到新闻频道的改版是一个趋势,从《东方时空》开始,过去新闻专题类节目曾经有它的辉煌,受到观众的喜爱,但从制作周期来说,要做成一个二三十分钟的专题,现在很容易失去新闻时效,会跟时下最活跃的新闻产生距离。新闻专题可能会跟不上整个新闻发展的大趋势,这让我们觉得很焦躁。
  青年周末:最近半个月你都不需要去台里了?
  阿丘:去啊,充电啊,学习啊,观摩啊,开会啊,还是一样忙,我不担心会失业,无需紧张,只需等待。

■央视改版的高层考虑
  央视工作人员称,改版的大方向是新闻频道取消所有栏目、取消所有专题新闻,全部做成新闻直播,只按时段分早、中、晚等几个大版块。新闻报道将会更现场化,出镜主持人会更多,突发新闻的报道会被加重,而国际大事报道中也会有更多的“中国声音”。
  青年周末:央视这些年也在慢慢放下学院派的身段,应该能够包容一两个有特色的主持人,《马斌读报》就很有特色,如果你转型,用你的风格来报新闻,台里会有这样的考虑吗?
  阿丘:这事由不得我去想,我有自己的风格,毕竟个性化太突出,这跟频道总体风格有一定的距离。我的风格在主流之外存在,弥补一下就可以了,《新闻联播》要改革,你真的希望它改成马斌、高博、老毕来播吗?不可能完全颠覆。
  青年周末:沸沸扬扬的央视改版,看来很谨慎。
  阿丘:对,在探索。不能给每个人承诺,保证每一位转型成功。对从上到下都是一种考验,都在尝试。搞创新的人压力都挺大,我们不能为领导们分忧,但也不能给他们添乱。
  青年周末:作为一名主持人在央视这样的国家台生存是不是挺不容易?
  阿丘:在哪都不容易。进了中央台,你就觉得自己像蚂蚁。中央台有400多个主持人,很多人是毕业直接分配进来的,可以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不管你是谁,如果这个节目播出的影响力不够,你的价值就未必能够体现。中央台多少年前是那几个人最火,现在还是那几个人。一个演员一部戏就红透半边天,主持人则很难,你想一鸣惊人,不能靠一期节目一个活动一台晚会。新人不断地涌来,你自己如果没有点新东西,不充电,稍微疏忽一下就可能失去平台。所有人都有危机感,白岩松这么多年以来早九晚九的,从不言累,从没歇过,天天几档栏目,他的精力和能力很多人都佩服。
  青年周末:作为一个职业人来说,你在央视实现了你的想法和理想吗?
  阿丘:崔永元做了几档东西都是自己想做的,我很羡慕他。《电影传奇》、《小崔说事》都是他的阵地。我们很多人是自己有什么想法未必能实现。更何况我现在是坐着等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左右自己的境界。你在这个岗位能坐多久,你的栏目能支撑多久,不是你说了算的,有份工作,有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份自己喜欢还能混个脸熟的工作,我已经很知足了。
  青年周末:不怕哪天真的会下岗吗?。
  阿丘:不管是《社会记录》还是《共同关注》,不是因为它不好,不符合这个平台发展趋势的话就会被淘汰。我对此没有怨言,好在,新闻永远不在乎形式,只要仍在从事电视新闻工作,你以什么节目样式出现,其实都无所谓。哪天要真的下岗了,我还有老本行啊,做回我的编剧,码字搞艺术去,弄不好还真的成艺术家了。
  青年周末:新闻频道是要加大直播的力度吗?
  阿丘:对, 2008年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神七发射都是现场直播报道的经典之作,记者在前方随时连线,操作和技术问题都解决了,就决定大规模铺开。我想过我能不能也像他们那样去做新闻主播,随时连线跟记者对话,之后继续播新闻,一值班播三个小时,这是大势所趋。我这个说故事的专题栏目主持人,马上过渡到直播的形式去做新闻报道类节目,还是有些不适应,跟播音员们相比,就没有优势了。尽管是软肋,就像以前从没想到过做新闻节目主持人一样,给我点阳光,我会尽我所能去灿烂的。但如果完全是报道性的东西,新闻就会不断更新,有很多事情不经分析梳理跟进挖掘,总是一种遗憾啊。观众对此是有需求的,而且很容易形成收视习惯,所以我们不担心专题类新闻会完全消失,总有出口的,总会有平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