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遗”技艺大展的意外走红

(2009-02-28 17:27:07)
标签:

“非遗”

技艺大展

意外走红

杂谈

    ■参观小青年认为比创意市集更“潮”

■被买走的工艺品总价超1000万元

■苗族老银匠成现场热捧的明星 

◎文/《青年周末》记者 张正为  ◎摄影/《青年周末》记者 张正为(除署名外)

 为期15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本周一在农展馆落幕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青年周末》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得知,与当下其他展览相比,它并没有提前大规模宣传,却吸引了近20万人前往,其中年轻人约占五成,这大大超乎组织者的预期。其间,百余位传承人现场亮绝活儿,据专家估计,现场被买走的工艺品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

但热度过后,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摆上台前——怎样把这些年轻人对“非遗”的兴奋与热情转化成对古老技艺传承有益的事,还得更多人动动脑筋。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26/A14/090226a1401.jpg
◎2月10日,一位传承人在现场展示湖北红安的绣花鞋垫
◎供图/陈晓根(CFP)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26/a14/090226a1502.jpg
◎参观者在农展馆外排起的“长龙阵” ◎供图/黄业松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26/a14/090226a1504.JPG
◎画唐卡展示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26/a14/090226a1503.JPG
◎凤翔泥塑展示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26/a14/090226a1501.JPG
◎展览现场的明星——苗族老银匠龙米谷

 

 

■比创意市集更“潮”  吸引年轻人

2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农展馆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原本以为一场大雪后不会有太多人外出活动,却发现展览现场一点也不冷清。第二天,当记者再去现场采访时发现,参观者比前一天还要多,各个展位前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挤满了人,原本闭馆时间是17:00,可直到17:20,还有人边买版画边让传承人签名。

此次展览是免费参观,参观前要在展厅门口领取参观券。“一到周末,等着拿参观券的人能排到农展馆大门口外”,负责发参观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本以为来看展览的都是老年人,实际上年轻人也不少,能有一半。

现场传承人个个有绝活,据组委会统计,展览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项目133项,邀请到130多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把这些传承人聚在一起,同时展示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是展览的最大亮点。

现场,剪纸大师刘静兰拿着刚剪好的“卧牛”告诉参观者,这正是牛年有奖明信片上邮票的图案。也有剪纸爱好者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大师切磋,引来一阵围观。唐卡展台前,来自西藏的年轻小伙儿正背对着大家画唐卡,笔法细腻,他的每个动作都带着藏文化的神秘感。张小泉剪刀展台前,人多到总也看不见老师傅的脸,全是买剪刀后排队等他“刻花”的,开动机器,左手攥住刻刀,轰鸣声后,西湖、鱼、鹅等你喜欢的图案就被刻在剪刀上,老师傅还会问“要不要把你的名字也刻上”。

“能亲眼见到这位师傅的手艺实属不易,他早就不轻易动手了”,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参观者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样的展览就像这两年他们特别喜欢的创意市集,现场的互动交流特别多,特别随意,一下子让他对民间手工艺备感兴趣。

“但是,这个比创意市集和南锣鼓巷卖的那些小玩意更有文化感和历史感,更‘潮’,真是挺开眼界的”,临走时,这位参观者对记者说,他出了展厅就直奔书店了,想找找介绍各地剪纸风格的书,“了解得越多,才会觉得越有意思,这就是‘非遗’比一般手工艺更有魅力的原因吧”。

 

■老银匠第一天就成了现场名人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随处可见相貌不同、语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老艺人,不时有好奇的参观者和他们聊天、请教传统文化知识、听他们讲故事。

来自湖南湘西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村的苗族老人龙米谷,从展览第一天就成了明星。头戴蓝白相间的头巾,身着浅灰格子短褂儿,他的打扮总能让人多看两眼。龙米谷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今年62岁,其祖父和父亲在当地是相当有名的银匠。从12岁起,龙米谷就跟父亲学艺,到今年已经整整50年。这样的经历,让很多致力于原创手工艺的小青年很眼羡。

在采访龙米谷的过程中,谈话不断被参观者的提问打断,“您的展品卖吗?”“如果氧化了,银饰品怎么办?”“您今年多大岁数?”“湖南银饰与贵州银饰有区别吗?”“您回家也要每天都戴着头巾吗?”……每个人都想和龙米谷聊上几句。

这些年,随着“非遗”保护的推行,龙米谷在当地逾发有名,找他定制银饰品的人也在增加,已经多到做不过来的地步。每天即使早上6点多钟起床,都要做到半夜两三点钟,有时连早饭都吃不上。每周五镇里赶集,龙米谷快到中午才去摆摊,不到一个小时就会卖光。这次来京展览,他只带了几件展品,因为家里做好的成品都卖光了。

现在龙米谷有自己的徒弟,就是他的二儿子、今年24岁的龙炳周。龙炳周18岁外出打工,一年后回家跟着父亲学了四五个月的手艺,那时他觉得太累,收入一般,前景也不像现在这么好,所以又出门打工了。这两年,随着龙米谷代表性传承人的名气远扬,不但让儿子看到了不错的前景,收入上也确实提高了,“儿子这回踏下心当我徒弟了”,龙米谷笑着说。

像龙米谷一样的传承人还有很多,据了解,文化部于2007年、2008年分别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8名,每个传承人背后的传奇故事都不少。

 

■凤翔泥塑传人创新后“不愁卖”

一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以为是过时的东西,实际上传承人在保护“非遗”原汁原味的同时也在加入时尚元素,为的就是让年轻人能够接受。此次展览的总协调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在接受《青年周末》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展览现场就有个很好的例子。在陕西凤翔泥塑展示台前,因为场地小无法展示制作全过程,展台上只卖成品,大大小小的摆了一桌子,个个生动鲜艳。传承人胡新民一边忙着雕塑,一边给参观者讲解凤翔泥塑的特点。过来过去的人总要问个价格,掏钱者也不在少数。

现场每个展位前都有传承人的介绍,胡新民是唯一被加以“创新”二字的传承人。胡新民现在是陕西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他设计的泥塑马、泥塑羊曾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确定为生肖邮票的主图,泥塑“福寿猪”被选为2007年中国邮政有奖邮资明信片和中国生肖邮票的主图。

“当时村里已经没人做泥塑了,因为不挣钱,没有出路。凤翔传统泥塑造型太单一,只有‘坐虎’一种,在画法上也不讲究,粗线条,有时候连眼睛都不画,不招人喜欢”。胡新民告诉记者,很早他就意识到泥塑再不变化就要失传了。现在他每年要创作100多个泥塑新造型,能被市场认可的就继续做,不被认可的就要放一放。

胡新民说,很多艺人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凤翔泥塑在保持传统手工工艺的同时做到了产业化。去年年底,胡新民投资400万的凤翔民俗艺术博览园已经建成,创作工作室、制作生产部门、教学基地都在其中,现在全村人跟着他制作泥塑,“差点火死了,腊月三十全村都在做泥塑,根本不用愁卖不出好价格”。

 

■“100个人中能带出6个徒弟就不错了”

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林,现在张小泉集团工作,展览完了他就要大规模的带徒弟了,“一共100人,跟我学‘刻花’,打算招一些有美术专业功底的年轻人,100个人中能带出6个徒弟就不错了,学这个相当苦,左手要有劲,才能攥得住刻花刀”,王建林边说边给记者看那双变形的手。他说这些年不断有人跟他拜师学艺,但最终都不了了之。再有两年他就要退休了,打算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带徒弟上,“不能让这门手艺丢了”。

据记者了解,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共1028项,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有186项,所有“非遗”项目都面临“传承”问题。

记者在展览现场随机采访了二十多位年轻人,他们中有行政人员、公司白领、大学生、景观设计师、编程人员,都对这场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展览感兴趣和认同, “我挺想学学这些手工艺的。你没觉得吗,现在民间艺术很时髦,但是平时到哪里了解这些,甚至能动手做点儿什么呢?”一位在公司上班的女孩意犹未尽地说。

郑长铃告诉记者,学手艺不是一件容易事,以前大都传男不传女,而且只在家族间传承,现在已经打破这些局限了,很多项目也从社会上招学徒,但能坚持下来的学徒只在少数,要能吃苦且耐得住寂寞,因为短时间内也很难看到经济效益,“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这些手艺才能发展,让年轻人感兴趣是传承发展的第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