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班导演”宁愿漂着 不愿熬着

(2009-02-14 23:33:52)
标签:

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系

停招

“科班导演”

宁愿漂着

不愿熬着

杂谈

■10年间,三个北电导演系毕业生抗争之路

■学生乐见本科停招,导演不需要“学历教育”? 

◎文/《青年周末》记者  陈万颖

北京电影学院核心专业导演系,今年向考生们关闭了大门——停招一年。究其原因,媒体猜测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堪忧”,学院官方却列出超八成的就业率坚决否认。

为何普通人难以在主流电影市场看到他们?这些年轻的科班导演,就业现状究竟如何?

本文中出现的三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毕业生,相比其他同学,都有某种程度的优势,他们对《青年周末》讲述了自己对于“就业”有着颇为“纠结”的态度——一边追捧“漂着”却仍在创作的生活,一边忍受着“体制外”固有的被忽视。四年甚至更长的“科班”教育,给了他们什么?给不了的又是什么?

“导演系本身就不应该存在。”一位受访的导演系毕业生如是说。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12/a07/090212A0701.jpg不愿熬着" TITLE="“科班导演”宁愿漂着 不愿熬着" />
◎2004年4月7日下午,北京海淀剧院的旁边几个电影学院的学生拿着DV在“导演”的指挥下开始拍起电影,吸引了很多过路人驻足观看 ◎供图/吴宏(CFP)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12/a07/090212a0903.jpg不愿熬着" TITLE="“科班导演”宁愿漂着 不愿熬着" />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12/a07/090212a0904.jpg不愿熬着" TITLE="“科班导演”宁愿漂着 不愿熬着" />
◎北电导演系培养出的田壮壮(左)、陈凯歌(右)是最有代表性的第五代导演,他们所经历的恰恰是现在年轻导演尚缺乏的
◎供图/左:《京华时报》蒲东峰(CFP) 右:殷楠(CFP)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12/a07/090212a0902.jpg不愿熬着" TITLE="“科班导演”宁愿漂着 不愿熬着" />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12/a07/090212a0901.jpg不愿熬着" TITLE="“科班导演”宁愿漂着 不愿熬着" />
◎北电表演系毕业的徐静蕾(左)干起了导演的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汤唯(右)却在演员道路上风生水起
◎供图/左:晓兵(CFP)右:CFP

 

 

 三个北电导演系毕业生的出路

《青年周末》记者寻访了各个年级走出的北电导演系毕业生,以下展现的三位,入学时间分别是1995年到2003年。比起其他同学,他们或多或少都曾得到过机遇的垂青。有的是工作经验丰富,有的是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拍摄机会,有的甚至已经作为导演调动过当红明星。但他们依然在以“漂着”或“熬着”的状态,期待着进入主流电影导演的机会。

 ■罗登:电影拍摄经验多,却还在国企熬

学科背景:95级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03级导演专业纪录片方向硕士。

目前就业:某大型国企工作影像部门。

1995年罗登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班就读时,班上一共八名同学。当时的罗登已经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班上有一半的同学和他一样,并不是应届生。

本科四年匆匆而过,罗登班上的同学们各奔前程,却极少有从事导演工作的。罗登算得上幸运。刚毕业的时候,他有了一个为央视电影频道(CCTV-6)拍摄电视电影的机会。“CCTV-6有一套程序,我们自己交剧本,他们审核,通过后签合同,然后导演自己找钱拍摄,拍完了CCTV-6审片,通过以后收购,付钱。”罗登告诉《青年周末》记者。

送审的剧本不是他自己写的,讲述的是一个越野赛车手的故事。虽然这不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剧本和导演,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人去交剧本,希望能通过审核签合同,获得拍片机会。因为只要签了合同,去找投资就容易得多了——只需要投资低于他们的最低收购底线就是稳赚不赔的。

剧本通过以后,罗登和几个朋友凑了三十几万元钱,开始拍摄了。罗登是导演。对于第一部作品,罗登的评价是“一个失败的开始”。

“其实我挺懊悔的,因为当时很幼稚。比如,当时仅仅能注意的是镜头的组接,还没有对故事和剧情的把握能力。还太年轻了。”罗登说。

片子完工后,CCTV-6给了最低的收购价。收购价,是电视台根据成片质量高低,分成ABC三个等级给的,罗登的第一个作品,拿了C等的收购价。罗登自己,连事先定好的片酬都没有拿满。为了拍这部片子,他们几个朋友的钱都花光了,电视台的付款又有延迟,因此周转出现了问题。

接下来,他参与了一部有明星加盟的影片——《法官妈妈》,主演是老牌演员奚美娟和后来在《士兵突击》里红了的陈思成。罗登是执行导演。一般认为,刚毕业的学生到剧组,要从场记做起,慢慢升到副导演,然后是执行导演,再然后才是导演。在这个剧组待了两个月之后,他进了一家电视台,开始拍纪录片,一干就是四年。

和很多纪录片导演不同,罗登并没有利用职务的便利,拍摄独立制作的片子,去参加各种电影节和比赛。

“我对参加电影节很反感,我觉得是一种投机。不过我能理解,第三世界的小导演,没有任何别的路可以选择,唯此一条路,但是我理解不表示我接受。”罗登说。

没有路走也在所不惜?记者怀疑。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不想走,是因为我觉得最终还是要靠真正的好的作品说话,不愿意拿外国人觉得好奇的东西来滥竽充数,不过作出真的好的作品很难,我不想无病呻吟,所以要坚持,和有耐心。”罗登回答。

出于种种原因和坚持,罗登在这四年里都没有再进入电影圈,他觉得自己离电影越来越远了。于是决定报考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这四年人很躁动,很想干回本行,又不知道怎么办。其实我清楚,念书不会给你拍片的机会。我当时考研究生,是因为我觉得我要再这么呆下去,可能就更加没机会了。”

当时罗登觉得读研究生可以让自己换个脑子、换个环境、换个工作状态,但其实,接下去的三年与之前相比,状态并没有太大变化,不过,他总算又开始拍电影了。

研一的时候,有一个主旋律题材电影拍摄的任务。罗登的导师是制片人,因此找了他去当导演。

为什么不是找别的同学?

“因为当时只有我拍过电影。”罗登说。

这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这是一个“三部曲”,剧本由统战部提供,目前在网上搜到的简介是“影片用回忆的方式,以两个异域好友四十年的友谊为主线,生动讲述了1904年西藏江孜军民抵御外敌入侵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西藏与祖国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儿女在面临困难时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

罗登花45天完成了这个任务,一下子拿出了三部电影。“再加上戏里有很多战争场面,对我来说是很大挑战,但是我完成了。”一向爱用“很惭愧”来形容自己的罗登,在说到这段成果时,看得出对自己的满意,但他也很快强调,这种满意只是“某种程度上”的。

罗登之所以能在45天内拍出三部电影,是因为他严格按照已有的拍摄计划来。他甚至说自己有个毛病,“即使牺牲质量,也要完成每天的计划。”这个毛病让他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例如,战争场面应该拍得更多点,更好点;例如,对剧本文戏部分不甚满意,但由于是统战部定稿的,所以没改,其实应该改的。

“我没有坚持一些东西,现在看来,我应该坚持的。”

拍完这三部曲之后,罗登又导演了两部电影,都是主旋律片,他不太愿意提及。   

研究生阶段的“高产”给罗登带来了什么?

“经验和教训。”至于收入,罗登淡淡地说“没什么。”

“大约十万,前三部电影。”罗登说。

如今和某大型国企签了五年约的罗登,过着每日朝九晚五的工作。片子,也利用假期陆续在拍着,但都不是电影了。他很明白,就算自己研究生毕业了,也依然难以找到机会做电影导演。“现在我们这些‘导演’,都是‘靠天吃饭’。”

尽管如此,他的“电影梦”依然未醒。当记者问罗登,他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时,他很快告诉记者:“45岁,获得少许的拍片自由度。”

“比如现在圈子里的谁?”

他沉默片刻,打出了“张黎”这个名字。随即又说:“很难说,不准确的。”

 

■范俭:跑电影节是纪录片唯一的路

学科背景:95级武汉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本科,03级北电导演专业纪录片方向硕士。

目前就业:独立制片人,按项目与制片公司签约拍摄纪录片。

罗登、范俭以及记者接触的几乎所有导演系毕业生,都排出了小导演的两条路,要么拍出小成本又卖座的片子,要么在电影节上拿奖。身为一名纪录片导演,范俭选择了后者。

2003年,刚刚开始独立纪录片创作的他完成了纪录片《反思非典》,在法国里昂展映,从北电导演系毕业的2006年完成了纪录片《在城市里跳跃》。这是一部片长118分钟的纪录片,只花了一万多元钱,用了大半年时间拍摄完成。入选了2006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国变迁单元。“虽然阿姆斯特丹电影节是A类电影节,但可惜国内媒体并不知道当时有这个中国变迁单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一个设置,意义挺大的。”

2007年春天,这部片子还入选了牛津纪录片电影节展映单元。后来还参加了三个电影节,竞赛单元,但是没有得奖。

范俭在不停地参加各类电影节,但是迄今为止没有收获一个奖项。

“这是一座独木桥,但还是有非常多的人蜂拥而至。小导演拿不到大制作,想要拍出票房有可能好的片子,基本上只能走搞怪、搞笑路线,比如《大电影2.0》、李湘投资的《十全九美》。但是电影学院出来的人,大多不太愿意去拍这样的片子。所以只能把目标放在奖项上。”范俭说。

参加电影节,就算入围了,也不能有经济上的收入。范俭说自己走的是“纪录片的商业路子”。他把拍摄出来的纪录片的播放权卖给各个电视台。但是,这个渠道也无法让他在国内的名气有所长进,因为国内电视台出的价格太低,以至于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年轻导演,选择把片子卖到国外去。

“有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给我打电话,说他们要修改我的片子,修改费是三千英镑。我当时就嘀咕,这三千英镑都够我再拍一部片子的了。国内电视台购买,一般是一分钟几十块钱到一百多点儿。”范俭说。

范俭一直没有停下拍片子,但是他研究生班上的同学里,只有一半还在继续拍片子,而另一半,有教书的、有在公司的。“如果没有在创作,没有出作品,圈子里会认为这是异类。”

在很多人眼中,能进电影制片厂当导演,应该是这个行业里最好的就业去向了。但也并非如此。“电影厂难进,没错。但进去了又怎么样呢?每个月发你一千多块钱底薪,然后一点资源也享受不到,想要拍片子依然要和我们一样,等待机会、运气。而且,出来拍片还得给电影厂交钱,比如说,五万元钱‘包年’,整年就都不用去电影厂,可以自己在外面拍片子接活。”罗登和范俭的同学里就有这样的例子。

对于大多数游离于“体制外”的年轻导演来说,体制内的生活对他们唯一的诱惑,就是户口。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程耳:明星加盟也不意味“出来了”

学科背景:95级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

目前就业:职业导演。

2007年下半年,高圆圆、小陶虹、徐峥出演的电影《第三个人》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还被称为高圆圆的转型之作,她在其中扮演一位绝症女孩,充满悲剧色彩。

这部电影的导演程耳是罗登的本科同学,在罗登看来,他是同学里机遇最好的一个。从1999年我们毕业那年开始,程耳就开始筹备一部电影,2006年,剧本完成,是一个被称为“黑色惊悚”的电影。

寻找投资的过程反复许多次。甚至连景都看了,许可证都办了,却还是黄了。“原因就不说了,总之是各种原因,拍电影就是这样,每一步走来都非常脆弱。”作为旁观者的罗登说。

就在程耳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个摄影师,觉得自己的老板会对程耳的片子感兴趣,引见双方见面以后,这事,居然就成了。

2006年8月,《第三个人》开机,2007年10月全国上映。在当时媒体对观众的采访中可以看出,城市小资白领们尤其喜爱这部看着过瘾,又很都市感的中等投资影片。

但从这以后,程耳就再也没有新作面世。

“对年轻导演来说,等待是必然的。当然,我的上一部作品《第三个人》收回了投资,没有亏钱,这对于投资方来说是给了他们信心,所以我这两年也没闲着,一直在准备剧本,可能两个月以后就会开始拍新的电影。”程耳对《青年周末》记者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