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才是有病
文/老毒
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大马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人,一边走一边乐,还哼着小曲。你啥反应?
“这人有病!”你肯定如是说。
可他自己呢,心里肯定是想着一件高兴事。
日常生活中,恰恰相反。
当同事、亲属或朋友不高兴时,大家会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如果一个人高兴,一般人却不会这样做。不会给予他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为什么?
人们有一个误区。
以为一个人高兴,就是心情好,没问题;一个人不高兴,就是有问题,有病,需要帮助。
错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类心理有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是消极,另一种是积极。
消极是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是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换句话说,一个人经常处在消极状态,是正常的;一个人经常处在积极的状态,则是不正常的。
也就是说,一个平时郁闷着,不爱做事,懒散,是正常的;相反,一人平时总是乐喝喝的,其实并不正常。
仔细想想,你就明白其中道理了。
正常人自然地会处在消极状态。如果把它设定为零值的话,超过零值,就是高兴,低于零值就是郁闷。
偶尔高兴一下,郁闷一下,都没啥关系。如果经常处在高兴、亢奋状态,或者经常处在郁闷,生气状态,就要注意调整自己了。
由于多数人不明白心理学上这个道理,调整时往往会过份。多数会调高高兴值,比如狂欢等。
少数人不愿调整,使自己长期处在郁闷状态,消极值过份,就患上了抑郁病。
少数人的行为已经受到足够关注。
多数人的不当心理调节,也就是调高积极值,则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甚至于走入误区。
“保持良好心态”,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恰好说明,人的正常心态是消极的,所以才有“保持良好心态”的需求。心理学任务之一,就是教会人们如何保持良好心态。这都说明人的经常性心态是处在消极状态中。如果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是积极的,就不必保持,也就没有心理学了。
可惜心理学没有开宗明义的向人们说明这一点。所以很多人就走入了误区。不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调整心态。
结论,高兴才是病。想反,郁闷不是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