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内丘且停寺

标签:
杂谈 |
分类: 驴行天下 |
且停寺始建不详,据《顺德府志》记载,元朝至大年间修建。明宣德、万历年间,因颓废而又修;清雍正、乾隆年间,因陈旧而再修。从寺沟村南的一个山坡川沟,转过山谷后,就可以看到几根高大的石柱和矗立的石碑,这就是且停寺。上山的路非常窄、非常陡,只能容一辆车小心通过,如果驾车上去一定要小心,根本不能会车。
且停寺座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北有且停山,隔一小溪与南边的山峰遥遥相望。即所谓“有崇山峻岭松柏繁阴,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本系古来名胜之区,贤人隐迹之乡。”现存的元代石碑上有土地的四至的记载,“钦奉大元圣旨:立本寺四至,边界东至大道东黑石垴,南至簇家洞高家洞沟中心,西至西晃垴西分水岭,北至大东道为界,四至已裹,地土山场园林株树尽属寺数。”
且停寺原整个寺院由南老母庙、慈云桥、山门、东厢房、西厢房、穿心殿、登云桥、后大殿、石佛爷殿、龙王庙、钟鼓、戏楼等组成。布局严谨,气势轩昂,宏伟壮观。文革期间,且停寺高大的殿宇受到了破坏,只留下了殿堂的基石、戏楼基址和5根合抱石柱,其中两根石柱上雕有滚龙。还有元、明、清时期石碑12通。
且停寺,元代以前称梵云寺。相传是梵王太子修行曾住于斯,因而建寺。梵王太子是指的释迦牟尼未出家求道前的身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说是梵王太子修行之处似为不妥,从元代及明清碑文上分析,最初很可能为纪念释迦牟尼求道而建寺的。清乾隆四十七《重修且停山登云桥碑记》说:“内邑西四十里许有且停山,有且停寺,即古梵云寺,相传虢太子修行经历之所也。”有更早的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且停山梵云寺记》记载:“且停之者,虢太子采药停骖处”由此产生了第二个说法。
且停寺的历史很悠久,从有关资料和保存下来的碑文可以知道,从营建之初,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等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大的修缮,元代是敕赐大寺,当时称之为梵云寺,明万历八年增建了登云桥,邢台名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前吏兵刑左侍郎督察院左付都南京右佥都御史”王本固为此撰写了碑文,“赐进士出身议大夫兵部左侍郎致仕郡人”赵孔昭为碑篆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内丘县又对且停寺进行了重修,万历三十岁(1602年)当地百姓对且停寺进行一次大修,到了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了且停山梵云寺前殿,乾隆十年(1745年)梵云寺又进行了重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因洪水冲塌的登云桥,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且寺前大殿,光绪九年(1883年)且停寺又进行了一次大修。综合下来,且停寺自元初建清光绪571年间,明代三次修缮,清代五次大修记入历史。
http://s12/middle/4a0bc064hc4ecb57f38eb&690
http://s12/middle/4a0bc064hc4ecb607681b&690
http://s3/middle/4a0bc064hc4ecb67cc8a2&690
http://s11/middle/4a0bc064hc4ecec5e720a&690
http://s8/middle/4a0bc064hc4ecf4f52667&690
http://s15/middle/4a0bc064hc4ecfa22a2ee&690
附:
且亭寺诗歌篇
咏且停寺
清·韩梦愈
山围宝刹傍天涯,半带烟萝半带霞,
昼永红尘浑不到,溪声沥沥送年华。
过且停桥
和
为苦吟咙夏日长,披襟障面度山梁,
几迥扫石松阴卧,耳听潺缓笑水忙。
前题
冀抢先
林木参天境自幽,梵王古殿正初秋。
鸟鸣警起三更月,坐听泉声不断流。
题且停泉
冀抢先
瀑布飞湍镇日倾,夜深耳畔更分明,
年光变易知多少,此处依然是此声。
游且停寺
耿清
跨蹇寻幽历远峰,遥间翠霭出疏钟,
桥通石径鲜苔护,殿倚山阿岚气封。
石井清泉流碧玉,云岩古木苍龙,
匆匆未尽登临兴,明岁还来觅旧踪。
游且停寺
明·魏拙庵
扪迳登临处,兰舆树杪行,
涧声喧宿鸟,松影落长鲸。
地僻人应远,山空月倍明,
烦心消欲尽,栖此学无生。
前题
韩岩
散步寻幽腾,且停遗旧宫,
寺围山下水,瓢挂树头风。
磬击晴川度,灯明远嶂通,
前星何处是,惆怅太行东。
且停山雨夕登眺
崔鸣
披榛寻细路,青嶂向人开,
雨罢轻烟散,云归积翠来。
山鸠鸣远树,野叟啸高台,
不尽登临意,疏钟林外催。
咏且停山石人
段
何年学豹隐,独立向高岑,
平览诸峰秀,遥望众壑深。
朝霞明素佩,夕月散幽襟,
矗矗丹霄外,空山自古今。
咏且停山自来泉
张乾元
巡岩披蔓草,幽涧一泓生,
云满苔常护,风来水自盈。
细流分野照,碧色引峰晴,
谁识蒙耳处,年年尔独清。
且停山寺
徐祚祥
寺入千峰迳,桥横百尺岩,
山光辉殿宇,云气润松杉。
水静游鱼出,花疏过鸟衔,
谁言仙境杳,此处隔尘凡。
游且停寺
乔中方
石径峻嶒衬碧苔,探奇兴尽带云回,
野衲骑驴寻酒去,牧童横笛送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