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杂志2010年3月专栏——不要习惯做一个受害者
(2010-03-02 00:10:03)
标签:
名牌杂志情感配方不要习惯做一个受害者情感 |
(导语)
如果大家都量力而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获得者不再需索无度,付出者也就不再埋怨了。大家都不要习惯做一个受害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主文)
常常我们会听到这样的故事:某女人的老公在外面粘花惹草,回家还会对老婆言语和肢体的侮辱,种种行为对她构成身心暴力。这类型女性不离开老公的理由,大多是她没有谋生能力,而且顾及小孩还小。但是她却让自己接二连三的怀孕,现在可能第三个了。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一个剧本,剧情内容、角色组合、故事长短、剧情类型等基本已经固定。有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将剧本改写了,悲剧变喜剧、苦难变励志。也有的人相反为之,败坏原本属于他的幸运,资产变负债、甜蜜变辛酸。
说回前面这类型的女性为何愿意当一个受害者、被虐者?她在没有谋生能力这个部分,没有努力去改变。首先自诩自己是传统女性,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事生产的人。但她不知真的传统女性是会农活耕作、缝衣绣补、打扫洗衣、手工厨艺……一手包办,不比现在只是以生育孩子作为她们懒惰的借口。其二,小孩还小,那么为何一再生育更小的孩子?我认为她需要有人需要她,老公已经不需要她,小孩长大也会不需要她,所以不断地生需要她的人,让自己被认为更可怜,从而得到我们的同情。
其实这样的怨妇,只要做好一样——教育好你的孩子,而不是购物逛街花钱发泄不满情绪,那么你的人生也会不同。试想,如果你是一个“积极态度”的母亲,不光是你的孩子、亲朋好友,甚至看不起你的男人都会对你刮目相看。不要再习惯做一个受害者,尽到母亲的责任,不要连累孩子也成为受害者。他们也会自卑自怜没有父亲的疼爱,受你影响对父亲怀有敌意,于是恶性循环,他的父亲你的男人会觉得既然被所有人认定是施虐者,他也无力去改变所有人,成为一个好人。
另一类自称受害者的类型是,即使已成年,还是会以没有好的家庭背景、好的教育而责怪父母。为何你不能自己半工半读,达到你想要的目标?有人会说不是自己想来这个世界,所以生你出来的人就该为你付出和负责。世界上成功的人大多是靠自己奋斗的,学位需要你自己念;即使父母留下财富给你,如果你没有能力,不是败光也会抵挡不住金融风暴。改写剧本的能力,其实就是你的生存能力。无论你有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忽略也好、受虐也罢,停止抱怨、推卸、怪咎,那么小自生活、大至生命,每个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就不会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还有一种受害者的症结不直接来自父母,而是父母生下的一堆不成才的兄弟姐妹。提携、带契他们成了你的责任,理由是你比较能干,帮家里人是应该的。从学费、医药费、找工作、迁户口、买房和车、做生意本钱、出国留学、旅游度假、结婚生子……等到他们的下一代长大,又从学费、医药费等等开始要你负担这没完没了的责任。为何父母的责任变成你的责任?兄弟姐妹自己应该对自己担负的责任,也变成你对他们有责任?为何全家只有你一个人要负责任?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就都不必负责任?
不是的父母都会同情能力差的孩子,压榨能力好的孩子。有时你会享受帮助他们的成就感,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也剥削了他们成长的机会,姑息了他们对你的依赖没有纠正。于是,获得者也会说他是受害者,结果你的付出成了应该的,拒绝的时候,成为全家的公敌。而如果大家都量力而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获得者不再需索无度,付出者也就不再埋怨了。大家都不要习惯做一个受害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