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之六问
(2023-02-20 11:13:33)
标签:
陈光四川 |
【问题一:推动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如何理解“良”字?怎样才算是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了“良性”互动?】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支撑,构成国家现代化的两大主旋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为主的低效率产业体系转化为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效率产业体系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质量取决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可以用“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城镇化率”(包括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二者的比值表征其发展程度。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四个指标中就包括城市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同期相比,我国的城镇化率/工业化率的比值是1.4,世界平均是2.0,七国集团是3.4,可见,“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原因是工业模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引入而形成,而城镇化则是社会系统内在成长的缓慢过程。可以将城镇化率/工业化率的比值提高到2.0和3.4之间,作为判断我国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了“良性”互动。
我认为,四川目前的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双滞后”。
一是四川工业化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工业化率比全国平均低近4个百分点,而且近10年来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比较快,是全国前十经济大省中工业排名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的三个省份之一。2021年河南、湖北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四川高4009亿元、1638亿元。四川在经济大省中排第六,但工业总量居第八位。四川大而不强的主要体现就在工业发展的薄弱上。
二是四川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最高的成都市居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第19位。全省除成都一个超大城市外,尚无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型大城市仅有4个,存在城镇化体系不完善、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的问题。2021年末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低于全国8个、6.9个百分点。
【问题三:四川该怎么补?】
一是坚决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有效遏制工业发展占比过早过快下降趋势。未来五年“工业化率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速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的营收翻一番,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地标”产业,培育一批千亿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等。
二是顺应人口转移规律,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区域联动,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加快推动城乡机制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设施融合、治理融合,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乡村振兴,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户籍、资金、公共服务的瓶颈问题。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空间载体。
【问题四: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如何理解“深”字?怎样才算是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实现了“深度”融合?有无可以量化的指标?】
可以通过数字经济总量、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数据来认知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程度和状态。2021国家统计局对数字经济做出分类,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大类。前4大类为数字产业化部分,第5大类产业数字化部分,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化转型其实只是产业数字化的一种体现,不足以完整说明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深度”。如果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至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来执行,更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效果不好的行动。
事实上,国家已有更全面和权威的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的量化指标,即“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包括新模式新业态、产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基础、企业主体活力、融合生态体系等5个方面、几十个具体衡量指标。2020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85,预计2025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围绕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2025年要实现的定量目标,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
【
2021年四川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92万亿元,居全国第九位,但规模不到广东的1/3,江苏的1/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约4个百分点。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复合化率分别为48.2%,51.8%,低于全国2.6个、2.4个百分点,依然存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不够的问题。
【问题六:四川该怎么补?】
一是针对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复合化率等相对弱项,强化专项政策引导与支持。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更有针对性的融合发展支持政策。
二是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撑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资源汇聚配置。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培育一批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
三是大力推进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扩大工业软件应用场景。发展面向六大优势产业,特别是汽车、消费品、石化等行业的工业大数据和工业APP服务。持续开展“企业上云”行动。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