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成都的机会与挑战(图)

标签:
陈光成都文明典范城市 |
“十三五”时期,成都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城市第七位,世界城市排名从2016年的100位提升到2020年的59位。市民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1岁,到达发达国家水平。连续12年稳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2020年常驻人口达到2093万人,跻身全国四个常驻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之列。
“十四五”以后,成都又该如何进一步发展?统领城市发展与治理工作的总抓手是什么?值得思考。
正好此时,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决定,在2021年至2023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周期中,选取部分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全国文明城市,先行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工作。这是成都的机会。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可以作为成都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治理的重要抓手。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对全国文明城市的一次全新升级,是中国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名片,是全国优秀城市奋力争创的建设目标,是成都不容选择、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
根据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任务和内涵要求,在巩固原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理想信念坚定、文明程度领先、经济高质量发展、政治廉洁高效、文化繁荣兴盛、社会和谐安定、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效能提升、群众高度认可、工作常态长效十个方面对一个城市进行全面考核,所以,对争创和申建的城市来说,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检视,是成都“十四五”期间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深化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机会。2021年10月19日全国文明城市培训班在四川召开,118个地级以上城市聚会成都,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人们看好成都。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知道,争创和申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过程本身就是接受严峻挑战的过程。
一是要求有新变化。2021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呈现出5个方面变化,有五个“更加突出”:
更加突出政治要求,将“信仰坚定”加入文明城市的定义之中。
更加突出精神文明,相关指标占比从29%提高到了40%。
更加突出民生导向,在测评指标总量精简的大前提下,与民生相关的指标占比大幅提升、要求进一步提高。
更加突出群众主体,群众满意度最低标准由85%提升到95%,群众参与率最低标准由95%提升到98%。
更加突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新增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比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二是竞争异常激烈。全国连续6届共有文明城市284个,其中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6个,文明典范城市是其中的少数“明珠”。目前,已有南京、济南、苏州、长沙、宜昌、青岛、宁波、威海、厦门等众多城市大力度部署了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工作。城市文明高地,已成高品质城市必争之地,要求更高,没有哪个城市可以轻松获得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称号。
三是成都有短板。8月下旬,市文明办组织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全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社区(小区)、公共文化设施、乡镇、村等43类点位进行了全覆盖测评,测评点位数量总计1723个。其中,市级部门考察点67个、中心城区考察点合计1120个、近郊区考察点合计536个。测评结果显示,90分以上的有1类,占比2.33%;80-89分的有9类,占比20.93%;70-79分的有8类,占比18.60%;60-69分的有9类;占比20.93%;60分以下的有16类,占比37.21%。此次测评,共梳理出问题37482个。整改、创建任务十分繁重具体。
建议成都市相关部门抓紧相关工作:
一是把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作为统领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总抓手。坚持“幸福成都,美在文明”的理念,要透彻掌握测评体系,研究10个方面70多个指标,对照检查,落实到位;特别要注意2021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呈现出的新变化。并将10个方面的指标,按照牵头单位、配合单位的组合方式,分解到全市所有部门和不同层级,覆盖城市全部社区。建议部分修订2021-2023年市级部门和区县年度考核指标,补充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工作内容。
二是要有创建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创进度方案。按照中宣部、中央文明办2021年至2023年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周期。制订“一年固基、二年提升、三年冲刺”的创建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创建进度方案。今年文明创建测评成绩,直接决定成都是否能拿到文明典范城市参赛入场券。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工作也具有“不通知、随机查”的变化,因此,需要坚持不懈,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
三是突出重点特别注重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短板问题。对测评中发现的3万多个问题以及后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研究、制订方案,重点解决,并形成长效机制。比如对于社区(小区)、背街小巷、主次干道、农贸市场及周边、商场超市及周边、交通场站等重点区域,针对文明交通行为问题,主要交通路口、主次干道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非机动车逆行、闯红灯、驶入机动车道、机动车在人行横道不主动礼让行人等交通违法违规现象仍屡禁不绝;机动车、非机动车、共享单车乱停放、占盲道停放,共享单车未文明使用、乱张贴乱涂画等现象以及社区(小区)躺卧公共座椅、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制订针对性管理办法,集中治理,争取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举全市之力动员市民广泛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既是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内在需求,更是幸福成都建设的民生工程,是每一位市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过程。建议在全市开展“争做城市文明人,我为创建做贡献”活动。在交通行为、卫生行为和其他公共行为方面,做出市民行为规范,举办文明市民、文明岗位、文明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