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成都如何成为世界级引领型创新城市?---2035年成都发展预测
(2020-07-30 10:48:51)
标签:
陈光成都引领型创新城市 |
差不多十五年前的2006年2月15日我曾在成都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全体大会上做了题为《走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中西部创新型城市》的发言,较早提出成都要在2020年前建设“创新型城市”。(https://gg.swjtu.edu.cn/info/1206/4680.htm)。今天,我通过《成都日报》(2020年7月29日)等媒体再次提出2035年成都应该努力成为“世界级引领型创新城市”。到2035年时,我可能使用机器人技术再写出一篇‘博文”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以来,成都和重庆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的新增长极,引发政策界和产业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今天的成都已经站在“国家中心城市”向“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超大中心城市”向“世界性大都市”转变的历史时刻。
2020年,是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实现年,也是成都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城市迈出历史性步伐的一年。全面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东部新区挂牌启航、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落地,等等,成都正在全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城市。
基于目前成都城市发展能级、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的变化,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的定位已经不符合发展要求。成都市正处于制订“十四五“暨中长期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时期,前瞻性研究、预判城市在未来十五年(2021-2035)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道路,恰逢其时,事关重大。
基于现在的发展基础和历史数据外推,通过经济系统模型,可以预测成都市2021-2035年经济发展情况。在基准情景下,选择“高增长”、“中增长”和“低增长”三个方案,“高增长”方案,以历史数据为依据;“中增长”方案,以成都目前发展态势为依据;“低增长”方案以全国同期发展预测为依据。在2021-2025,2026-2030,2031-2035三个时期,增长率呈递减趋势。例如,在“中增长”方案中,在“十四五”(2021-2025)、“十五五”(2026-2030)和“十六五”(2031-2035)三个时期,增长率分别为7.8%、6.8%和6.2%。“高增长”方案中,2035年成都GDP为70935亿元;“中增长”方案中,2035年成都GDP为52060亿元;“低增长”方案中,2035年成都GDP为41491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下,按照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需要国家中心城市担负起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的历史使命。成渝地区作为西部重要增长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交相辉映,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中贡献成都力量。
根据城市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中的位置,以自主创新水平和产业技术能力两个维度,大体可以划分出四种战略类型:引领型创新战略、探索型创新战略、应用型创新战略和追赶型创新战略(图2)。
创新能级提升与城市能级提升相一致,面向2035年,成都未来的发货中应该、也必须有通过“引领型创新战略”,在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础上,成为世界级引领型创新城市。
成都作为世界级引领型创新城市,将具有创新功能卓越、动态分类成长和高端合理布局三个特点。
“创新功能卓越”是指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功能卓越的国家科技中心城市应该具备的6大功能,即:科学研究功能、技术创新功能、产业驱动功能、要素集聚功能、区域辐射功能和文化引领功能。具备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技术支撑的广泛性、产业配置高端化、要素聚集国际化、区域辐射增强化、创新文化内在化等特征。
“动态分类成长”是源于对世界性创新中心形成机制的认识,“中心”的形成源于政府扶持、市场导向和资源卓越。成都创建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路径是,短期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继而转变为政府扶持、大学驱动和市场牵引的混合动力模式。
“高端合理布局”是指战略科技和战略产业的区域中的集聚、配置与流动。成都科技创新空间布局遵循以下路径:中心城区---科学城(含东部新区)--- 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国综合性科学中心---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全球创新中心。
作为中国第四创新增长极,具有建设世界级引领型创新城市的坚实基础。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编制的全球城市分级《世界城市名册2019》排名中,成都排名上升至71(Beta+),保持在新一线城市中的领先地位;重庆排名104(Beta-)。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 2019 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成都排名全球第 52 位、重庆第88位。在《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中成都综合创新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位。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世界级引领型创新城市宏伟目标,需要脚踏实地的磨砺之功。
一是突破西部定位,推动全球对标。天府之国,“巴适安逸”、小富即安的思想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成因。气候上风调雨顺,即便一时疏于耕作,也是五谷丰登;寓居内陆,地理上远离战火与纷争;行动中和其他城市比较,即使我们不太费劲,也是川内老大、全国前十。久而久之,便形成故步自封的“西部思维”。成都不乏各类市场主体的活跃表现,但是“做不大”、“不想做大”,或者“做大之前就做死掉”、“离开成都才做大”这样的企业现象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缺企业家精神为内核的城市创新品质。城市创新的本质是商业模式与创新文化的结合,是现代创新城市永续不竭的思变、求变、善变、能变并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深刻秉性。跳出西部思维,必须对标国际。今天,北京对标华盛顿,上海对标东京、广深对标大旧金山,国家意志和市场力量,正在深刻重塑中国三大城市群的格局和面貌。成都如何更好国际对标?如何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显著提升城市能级和发展格局,显著提升成都在全国、全球的战略位势,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重大选择。
二是树立战略思维,谋划长远发展。我们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起步期,成都经济体量由2万亿向3万亿挺进的起势期,也处于城市“十四五”暨中长期发展的谋划期。战略思维对一座城市的跃升和演变极其重要。战略思维的基础是我们对发展大势和城市规律的准确研判,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超前。需要有更多管理者,超越目前认知,超越任期限制,超越部门意识,洞悉市场配置资源规律和政府调控机制的作用边界,善于在全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调动、借鉴和配置创新资源,善于将今天的布局、产业、要素、政策和日常工作与2035年的城市远景目标相衔接。面向未来的规划不仅仅是现有发展的延续、量增和提升,而是新思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基建、新机制、新系统和城市发展的新布局,是为建设世界级引领性创新城市的谋定之功。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双城”跃升。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优化现代城市空间布局;做实成德眉资交通网络同城化、产业布局同城化、政策平台同城化和公共服务同城化;做强成都5+5+1优势产业,建立成渝产业融合互补、成渝人才交流互动、成渝政策贯通互用的新型机制,加快促进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充分利用成渝丰富创新资源,在“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学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等基础上,一城多园,建好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共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十三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基础上,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改革开放性新高地”;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成都建设成“高质量生活宜居地”。
谋划长远发展,成渝双核驱动,内陆发展崛起,西部整体抬升。我们的目标是,2035年把成都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为全球技术体系、金融体系、供应链体系、贸易体系、交通信息网络的重要枢纽,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引领型创新城市。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414110877606588733&item_id=13414110877606588733&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