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要明确把“科技强省”作为四川发展目标(图)

标签:
陈光四川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 |
面向2035年四川科技如何发展?
--在四川省中长期暨“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启动会上的发言
(2019年11月27日)
王凤朝副省长、翟婉明院士、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发言题目是:如何认知和确定四川面向2035年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定位很重要。近年来,四川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成效。2013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颁布,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5月)早三年。2015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做出《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四川跻身八个“全创区”之一,承担了国务院授权先行先试改革任务,在军民融合、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中,均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先后两批入选全国复制推广经验16条。四川承担了全国“全创改”任务代表 17.75%,为全国贡献经验36%—40%,充分体现四川科技工作者创新精神与活力。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11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研究,中国创新能力指数2018位列17位、2019位列14位;成都区域创新集群排名2018年全球排名56位,2019年升为52位。目前,创新要素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珠“三大创新中心”聚集趋势加剧,四川(成都)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带上游的“中国创新次中心(副中心)”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大于机遇。2019年预计全国人均GDP10088美元, 2035年全国人均GDP将到达20000美元。目前四川GDP人均7000美元,如果按照6%增长,2035年人均17670美元,相当于那时全国人均的85%.
与全国一样,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技术竞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突破制约高新科技和战略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国之重器。2018年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形势不容乐观。
问题在哪里?四川省在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区域性特点和阶段性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是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创新驱动尚未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多年,成绩显著,但是按照创新型经济体创新投入高(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创新绩效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的核心指标衡量,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8年全省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81%,低于全国2.19%的平均水平, 企业在R&D投入中的占比排名全国27位,资金占比42.82%,低于全国76.06%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西部省份61.62%的平均水平。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2年,四川全省县(市、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平均水平达到55%以上,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平均水平达到1.2%以上。
二是省会城市首位度高,区域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成都作为省会的经济首位度从2008年的31.31%提高到2018年的37.72%。而且还有继续提高的趋势。首位城市成都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排名第一的成都市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的绵阳市的6.7倍。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以占全省17.8%的面积,承载了全省45.8%的人口,贡献了60.6%的经济总量;而“三州”地区占全省面积的60.3%,人口只占8.4%,经济总量占5.3%。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对靠后,大而不强。“虹吸集聚”大于“辐射扩散”,“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除成都(2.38%)、德阳(2.58%)、绵阳(7.0%)以外,其余市州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均在1.1%以下,差距十分明显。
三是四川科技存量大质量高、但是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目前,全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5万人,央属在川科研院所54家,拥有专业人才(R&D人员)在全省科技活动人员 中占比24.09%,在央属在川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人员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近四分之一。中央在川研究院所拥有两院院士占全省两院院士总数77.9%。央属在川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数量质量在省内各领域占据较大比重,具有重要地位。但“四川很强,四川省不强”。众多大院大所是国家战略资源,在诸多方面代表国家最高创新与制造水准。但由于管理权限与体制障碍,服务国家同时知识溢出效应不足,院所科技能量难以释放,在区域内呈现出创新成果供给与地方需要的结构性错位。从大院大所更好获得地方支撑和创新资源在国家和区域层面效益最大化角度,四川在科技领域的体制改革任务尤其突出。
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国家目标,也是四川的发展方向。
发展目标建议。建议明确将“科技强省”作为四川科技发展目标。到2035年,建成有影响的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示范区,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省区先进行列,为2050年建成科技经济强省奠定基础。其中,2025年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2.5%以上,2035年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30%以下。
发展思路梳理。面向2035年科技创新要完成“四个战略转向”
(1)从引进技术到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2)从技术组合集成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3)从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到发展战略科技和新兴未来产业的重大调整
(4)从渐进性创新、二次创新到更加重视突破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性创新
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重要技术产业领域,聚焦突破发展中被“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材料,为显著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在全球产业高端布局中的地位做出贡献。
发展时序安排。建议实施“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2021年到2025年,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去全国前十,持续提升成都城市创新能级和重要副中心城市发展质量,建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全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从“虹吸”效应到“扩散”效应的历史性转变;第二步,从2025年到2035年,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省区先进行列,结合全省创新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特点,构建由“点、圈、区、廊、群”的科技创新中心与辐射周边的总体创新空间格局;第三步,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科技经济强省,按照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能级布局三个维度,强化成都核心区科技创新能力成长、建设成渝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共同体的核心支点、打造成德绵、川南、川东、川北、川西等多个科技创新廊道、建成有世界影响、国内领先重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持续发展建议。一是进一步确定科技创新在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将R&D作为战略资源,加强科技投入;二是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央属在川科研院所创新驱动地方发展。三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以现代技术体系支撑四川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发展。四是凸显创新资源空间流动合理布局作用,带动五区协同协调发展。五是着眼长远,重视基础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六是凸显科技支撑引领社会治理作用,让科技创新成果最大程度造福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