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光创造学中华诗词发明原理 |
技术发明与诗歌艺术是不同的人类活动范畴。技术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方案;艺术活动往往以个体行为为主,是“能够把自己的感悟与别人分享的一种表达”。技术发明是以“理性方式”来把握世界,而诗歌艺术则用“审美方式”把握世界。技术发明以“工具”的方式改变世界,诗歌艺术以“体验”方式映射世界。
技术发明与诗歌艺术又具有本质相关性,或者具体说,中华诗词意境与发明原理具有“同构性”。“中华诗词”是诗歌艺术创造活动的结晶,“发明原理”是技术实践创造活动的精华。在这里“同构性”是指技术发明系统和诗歌艺术系统在产生机理、目标导向、审美准则、思维特质和交融互动等方面的相似性、相同性和相通性。
首先,从产生机理看,技术和艺术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都是从大自然感受和领悟到一种自然界给予的“天然美”,然后对“天然美”进行模仿,逐步发展到自觉创造一种“人工美”过程。事实上,在技术与艺术的源头,它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品就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屈原《天问》中173个问题,大都与天地、山川、自然、技术有关。
其次,从目标导向看,技术和艺术最主要的共性,是追求一种普遍性和永恒性,技术创造和艺术创作都追求“真”和“美”。TRIZ40条发明原理是从人类数以十万计的高水平专利发明中提炼出的一般性、规律性原理,中华诗词中的诸多名句美篇,以真实、瑰丽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永恒之美流传于世。
第三,从审美准则看,技术和艺术都是人类智慧和情感投入的结果,其共同的审美准则是“境界为先”、“和谐为贵”、“简洁为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TRIZ理论中也有发明的不同层级划分以及“理想化”、最终理想解(IFR)、最佳资源利用和问题解决路径的设计。诗歌特别是中华诗词)是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里最追求和谐与简洁的,古诗词曲讲究平仄、押韵、限制字数,非常简洁,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中华诗词的和谐简洁之美。TRIZ发明原理中处处体现资源利用最少、消除有害最大、产出有益最多的优化思维。与诗学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从思维特质看,技术发明与艺术创作都是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凸显“创新性”、“想象力”和“敏锐的直觉”。在中华诗词中,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这样极富直觉、想象与创造力的句子不少。在科学技术领域,有人说“研究是一门艺术”,数学家维纳甚至认为“数学是一门精美的艺术”。技术发明本身就是激发人的想象力、利用人的“直觉”和体现创新价值的过程。直觉和想象常源于诗人般的形象思维。爱因斯坦说“物理给我的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德国诗人歌德说:“只有通过艺术,尤其是通过诗,想象力才能得到激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需要富于想象力的工程技术专家和富有诗人气质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诸多意外惊喜,也带来些许不安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技术的力量、哲学的逻辑和诗歌的美感结合起来,我们需要把“空间或时间上同类或相邻的物体或操作组合在一起”,我们期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的壮丽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