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西南交大多学科应对日本大地震软科学沙龙”召开。该校地质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物理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软科学沙龙的组织者、公共管理学院陈光教授指出,人类巨灾的出现往往都是社会转型、产业调整、学科发展的重大契机;日本此次罕见的大地震涉及地质、抗震、减灾、能源安全、灾害链、安全工程、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也会在社会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经济损失、国家安全和国际治理、政府公信力、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从技术、人文、社会等多学科多角度地归纳、总结这次地震的相关参数、特征,反思日本大地震损失惨重的主客观原因,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际十分必要。
我省著名地震研究学者洪时中在分析了日本“3·11”大地震的各方面参数后指出,之所以防灾能力闻名世界的日本在此次地震中仍然损失惨重,一方面来自地震本身强度大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来自日本对防震形势的判断存在战略性失误、政府对海啸的历史多发区重视不够、对次生灾害中的海啸危害性估计不足、对核安全形势严重估计不足等主观因素。
会议指出,日本“3·11”大地震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史无前例,影响日本减灾救灾的一个显著因素和重要原因在于多种灾害并发形成了复杂的灾害链;次生灾害尤其是核泄漏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这充分启示我们对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分析和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灾害本身的产生机制做研究,还要从系统和整体的高度,认识“灾害链效应”联合多学科对“灾害链”所可能涉及的多领域问题进行共同探讨。例如:建筑规划中要引入社会学和公共管理的思维,树立“建筑规划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安全,而不是容纳多少数量的经济和产业”的观念;工程规划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思维,加大对工程风险管理的内容。(四川日报,何江宁)
此外,媒体还有一些关于沙龙的报道:
http://www.sczhcjw.cn/system/2011/03/30/013119516.shtml
http://news.swjtu.edu.cn/shownews-2593.html
http://www.sczhcjw.cn/system/2011/03/30/013119579.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