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参加“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暨巨灾应对国际研讨会,也到灾区考察,不巧遇到下雨天,没有能够更加深入地到当地灾民中了解情况。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四川灾后重建工作成就巨大,与会的不少老外也赞口不绝。在应急管理、灾民安置、对口援建、项目实施、生态恢复、社区重建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性成就时,如何在软件和社会发展方面提高层次?如何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提升次生灾害的预警与处置能力,推动灾区真正走上生态协调、社会和谐的持续发展道路?如何将灾后重建宝贵经验转化为以后发展的动力和要素?当然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大会上,我做了题为《灾后重建的发展与评价:人类视野与中国智慧》的演讲。经历那样大的灾难,总结经验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现实中还有什么问题,基于此又如何更好地制定应对之策。我以为,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灾后重建到持续发展?事实上,灾区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折关头,灾区的发展需要实现如下转变:
(1)灾后重建中对口支援向构建平等互惠对口合作长效机制的转变;
(2)灾区“嵌入式”发展向“内生性”发展的转变;
(3)恢复型重建向持续性发展的转变;
(4)巨灾应对与灾后重建向常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转变;
18个来川对口援建灾区建设的省市,援建任务已基本完成。对口合作长效机制问题被人们更多地关注。但是,对于合作的双方特别是曾经作为援建的一方来说,如果没有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市场盈利的空间,这样的合作便不可能形成机制和长此以往。去过灾区的人,都会感慨灾后重建几乎使得本来发展滞后的灾区“突然”前进了15-20年,但是其一,这样的“飞跃”主要局限在房屋和基础设施层面,尚需社会网络、文化建构和社区组织上的跟进;其二,促使灾区发生变化的动力基本上是外来的,灾区的发展是“嵌入式”的。当灾区进入“后援建时代”,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不足、现有基础设施的管理不足等问题会显现出来。
巨灾应对与灾后重建是一种考验,完成重建之后的持续发展也许是更大的考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