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会议上听了一天会。在会场能够感觉到国外学者一些不同于国内学者的地方。第一,他们对学术的兴趣比较单纯,好像没有太多的为时政作注释的癖好。喜欢讨论,尽管观点不一定一致,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并不否认他人观点的表达,也比较喜欢从他人观点中寻找价值;第二,特别尊重他人。在小组讨论时,我发现不发言的中国学者很少在参与听会,到会的大多是外国学者。如果他(她)对你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他(她)也会在你发言完后再悄悄离去。由于带来的二频手机不能使用全球通,但是却特别注意到手机的其他功能,特别是它的字典功能。虽然在与外国人对话之前还在翻英汉词典才真是临时抱佛脚,但是不排除可能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由于今天上午会议安排我发言,昨天晚上就老想着几句准备得不太到位的发言稿。哈哈,上午讲完了,一身轻松,其实我并“清楚”讲清楚没有。只是有点感慨,如果是讲中文,我已经到了不用稿子,语言流畅的地步,可是如果是英语,有稿子在手,仍然感觉异常吃力。在国际语言交往方面,我很早就意思到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短边。以后还会努力,但更寄希望给学生和下一代了。
在美国的每一分钟都不应该轻易放过。发言晚后,距离会议闭幕还有一断时间。决定一个人到城里去看看。站在路边等的,没有。问到轻轨方向,步行前往。往哪个方向走,如何从自动机购票,都需要仔细询问。我注意到乘坐轻轨,没有人售票,也没有人检票。这就是诚信社会了。美国人不错,回答路人提问很认真的样子。这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是MALL不算小。很快就把头转晕了。打的回到会场。今晚会飞纽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