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之巨大、伤害之深远,不能不让人想着,如果能够精确预报该多好!
前两天在成都流传一句很调侃的话:“八级地震毫无预报葬送几万同胞性命;六级余震信口开河折腾百万市民睡觉。横批:就没搞准过”。
近年来,在地震检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远远大于在预测方面的进步。关于地震的预报,之所以仍然是一个世界难题,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尚未真正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谈何容易。我以为原因有三:一是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二是研究思路和手段的单一;三是人类在认识上的盲区。
在地震发生后,我给学生也讲过我所知道的“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等理论假设。其他地质学家,也可以清楚地告诉人们地震带在哪里?也有学者主要是利用地质学、统计学方法对地震作出预报,但是成功率不高。地学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包括地质、气象、水文、力学、电学、磁学、光学、数学在内的多学科协作攻关,方能有所成效。
地震学界有两个在地震预报方面被人关注的理论,一是“加速力矩释放理论”
(accelerating moment
release),实际上是利用小地震预报大震,它认为地壳内部一些细小的结构变化,必定存在一些应力累积机制,加速力矩释放实际上就是应力累积的最后阶段。如果能够找出小震产生应力累积的机制,我们就可以在地震预报中取得一些主动。二是“震状时空模型”(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in
seismicity),地震的历史资料反映地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把这些地震资料建立起震状时空模型,可望用来进行地震预报。美国地震学家用这个方法反演了2002年的加州地震,也就是利用加州地震前的地震数据,通过模型分析技术构造了基于对复杂性和非线性断层系统给以实际理解和理论理解的时空模型,以便凸显最可能影响南加州地震相关震状的关联区域,从而成功“预报”了南加州2002年的地震。当然,这样的成功“预报”,太少太少。
人们有时会寄希望于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远离灾难的可能。但是,我发现无论科学发展到何种程度,总有人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也许,人们理解的事情越多,发现的未解之谜也就越多。我们应该承认,精密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有效认识世界的方法,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人们实在有必要向动物们学习。
人们早就发现,蟾蜍、乌龟、小狗、小鸟、小鱼、家禽等,在大震到来之前,会有异常表现,回忆起来,汶川地震发生前我家的小鸟就有些不同表现;地震发生时,我也亲眼见到湖中的鱼跳出水面的情景。
人类不再有这些异常表现,我以为一定是人类“远离”自然界,某种原始功能“退化”的结果。
这里包含着一些重要的启示:重大地质活动发生前或过程中,地壳运动一定发出声、电、磁、光等能够被动物们感知的“信息”,
异常表现只是对这些异常信息的反应而已。
我建议人们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地震仿生学。地震仿生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动物们感知“地震信息”并作出反应的机理是什么?基于此设计出类似于动物反应的人工感应装置。并将这些装置放置于地质断裂带附近,为了增强可验证性,还可以集中驯养一些敏感性动物,也将它们集中在地质断裂带附近,与其他地震观察仪和统一分析一并构成“地学-物理-生物地震预报系统”。也许,人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前进一步!
正写博文,又发生一次较大余震,房屋发出声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