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前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已确定取消PX项目建设”。厦门市政府上星期四召开了有99名市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结果只有六人支持PX项目继续兴建,85%以上的代表均表示反对。
福建省的所有中共常委参加了上星期天的专项会议,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决定迁建厦门PX项目,预选地将设在漳州市漳浦县古雷半岛。据悉,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层官员当晚已同翔鹭集团高层初步达成迁建意向。
官方的态度是:虽然这是一个“大项目、好项目”,“但是那么多群众反对,所以我们应该慎重考虑,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民主决策和重视民情、民意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今年3月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提案,建议厦门PX项目迁址,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强烈关注。6月1日和2日,据说有超过5000名厦门市民以“散步”的形式,集体在厦门市政府门前表达反对诉求,当局被迫宣布缓建,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可能对环境的影响。
本月5日,厦门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已经完成对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环评。政府一度在官方网站开设投票平台,但只持续一天,因绝大多数民众投下反对票,就以“技术漏洞”的理由取消。
一个工程项目进入公众视野,原因可能是偶然的,但是“公共利益”这个平时看不见、也抓不着的“抽象物”,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随着公众现代意识的觉醒,公共利益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凝聚起来。当政府的目标与公众的利益有所差异或大相径庭时,公共利益必然会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当政府没有把尽可能多的公众的利益诉求包含在决策的过程中时,利益的冲突以及公共危机便有可能出现。当公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或者利益相关各方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就会出现几百万条短信在民间传递、危机弥漫整座城市、政府意见急促多变、舆论媒体暂时“关闭”那样的情形。
这对于政府处置公共危机的应变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对于促进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逐渐成熟也是一次检验。
无论如何,“民意”最终改变政府的决策,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公共意识的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