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大学科研竞争力全球排名百名以外

(2007-04-11 07:32:20)
     记者郑其女士让我看看科学网上关于中国大学科研竞争力全球排名情况的报道,“中国大学科研竞争力全球排名百名以外”当我再次上科学网站(http://www.sciencenet.cn/)时,这条消息不见了。也许这里已经反映了我国中国大学科研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够宽松的言论环境。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统计比较了全球大学科研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是哈佛大学。前300名世界大学中有中国大学5所,分别是台湾大学(167 )、北京大学(253 )、清华大学(264)、香港科技大学( 284 )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86 )。我所在的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名列全球1085名,一个不错的数字哦,呵呵~
       认真看看其评价标准,主要由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和科研创新力组成。应该说,任何一个评价体系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一把尺子量度的结果仍然是颇能说明问题的。中国大学科研竞争力全球排名百名以外,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制度设计不合理。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人的智力的自由创造,不可有任何来自社会、组织的影响和制约,或者说合理的制度应该让科学家具有抗拒一切不利于科研工作因素的能力。政治的、社会的各种事项,科学可以选择不参加。不是说科学家没有社会责任,而是在科研创新工作中不受无谓的影响。我们清楚地知道,类似于科学家智力工作的文学家创作,1949年以后,便不再有大家、大作问世,即使哪些曾经世界一流的作家,也渐渐“江郎才尽”,风华不再。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第二,科研组织不科学。科研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即反映科研工作特点的社会组织形式。一般有两种,科研组织的外在形式(各种研究院所、学会、协会等)和内在形式(富有个性和文化的学派等)。中国的科研组织多有外在形式,少有内在形式。就科技创新来讲,更加需要宽松、自由的“科学共同体”--非正式的然而极具内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学派。30年代,物理学界颇有声望的“哥本哈根学派”,10年之内走出1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这些人在进入哥本哈根学派之前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在中国,我们常常见到的情景是,少有学派,多有门派。同行之间,相互轻视,用力之深,不在科研。
     第三,科研心态不正常。科学思维也需要激情,科研人员也需要激越,但就其本质讲,科研的炼狱历程需要高度沉浸,科研人员需要心无旁物、专心致志。然而,我们的科学界似乎有了太多的浮躁和轻率。我们的院士被人指责有“作假”之嫌;我们的“官员博士”常常请“抢手”为自己炮制“博士论文”;我们的知名学者与商界过份“亲密”;我们的学者为求一时名声可以短平快地“创作”出成果来;我们的研究生们在某种规定下大量重复性产出所谓“论文”。也许你要说,是个别现象吧。而我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急功近利、内心浮躁,与科学的精神相去太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生存的意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