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商报 2007年-03月-26日)
成都市民的收入情况如何?住房面积有多大?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昨日下午,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的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专题座谈会上,市科协副主席、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光提出,应当建立一套“成都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用于量化成都市的和谐程度,指导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
和谐不和谐 市民说了算
“‘成都和谐指数’通过7大类41个具体指标来综合评价成都市的和谐程度。”陈光介绍,“该指数的各项指标均可以分解到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指导他们的决策。”上个月他们随机抽取了100名普通市民和几位专家,对“成都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一次试点。市民和专家对部分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陈光说,试点结果还没有出来。下一步,该评价体系将送相关部门反馈意见,并准备今年内向社会发布第一个“成都和谐指数”。
“成都和谐指数”的7类指标可分为两大类: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诚信、公共安全和生态文明等6类是客观指标;和谐感知是主观指标。陈光说,满分是100分,客观指标每类各占10分,主观指标占40分。谈到这么分配的原因,作为该体系的设计者之一,陈光笑笑说:“和谐不和谐,还是要市民来回答。”
客观指标 看政府做了啥
“客观指标所关注的是政府做了些什么,市民为社会创造了什么?”陈光说,社会发展简单理解就是算算“市民的收入有多少”,主要采用了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如果这方面解决不了,和谐就无从谈起。
社会公平则主要反映成都市的贫富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受教育程度的差距等,引入了基尼系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城乡教育公平系数等指标,还引入了公民上访情况等作为旁证指标。
社会保障涉及了“老”和“病”两个层面。丧失工作能力以后能不能生活?生了一场大病是否有能力支付?只有打消了“后顾之忧”的生活才是和谐的。这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医疗保健费占居民生活消费比重、参保率、再就业情况等指标。
陈光选择了银行还贷率、助学贷款还贷率、合同违约率等指标来评判社会诚信。公共安全则包含交通事故死亡率、每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等。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境质量指数等来测评生态文明。
主观指标 受期望值影响
对于主观指标的评价,陈光只引入了在成都生活的满意度、市民社区归属感两个指标。
“虽然政府为市民做了很多事情,但市民到底买不买账,还是要他们自己说了算。”陈光说,市民的满意度是受期望值影响的。如果一位市民的月收入达到了3000元,这应该算是中等水平了,但如果他本身的期望值是5000元,那他肯定不会满意。
“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有专门统计的指标,我们可以直接使用。那些没有统计的指标,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陈光说,他们将在全市20个区(市)县内平均选择2500~5000个样本,在充分考虑城乡差距的前提下,进行问卷调查。
(作者: 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