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表现和再现:中西方文论比较(3)

(2006-10-01 15:07:56)
分类: 文化评论

表现和再现:中西方文论比较(3)

四.中西方文学理论比较(之一)

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其文学实践和文论都表现出不同的旨趣取向和个性形态。

(一)。表现和再现
在西方,重再现。
1。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提出的“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包含三种范式:
1)按事物已有的样子
2)按事物应有的样子
3)按事物传说的样子
这开辟了西方文论的基本路径。
 
2。以莎士比亚,达。芬奇为代表提出了“镜子说”。
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宣称艺术是现实的镜子,这分明是“模仿说”的形象化表达。
直到18世纪末,模仿说始终是西方文论的中心。
浪漫主义兴起之后才产生了“表现说”,但模仿说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3。以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模仿再现说成为主流文论。
19实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兴起之后,别林司机反复申述“艺术是现实的再现”。
车尔尼雪夫司机也认为,艺术作品都是“再现自然和生活”。
 
在中国。重表现。
1。《尚书。尧典》认为“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一命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开山的纲领”。
2。汉代《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3。魏晋时期的陆机在前述基础上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qimi)”的主张。具有开一代风气之作用。
以上从“言志”到“缘情”,奠定了整个中国文论的基本走向。
4。唐代以司空图为代表的诗论,强调诗歌的美感作用。走的就是缘情路线。
5。明代汤显祖,清代李渔都重视戏剧的表情性。是对缘情路线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再现和表现不是绝然对立的,相反,重表现也离不开再现,重再现也不可以避免的有表现。
但是,中西方文论的差别并不仅仅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