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宝宝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信任?
(2013-04-25 17:25:39)
标签:
育儿信任感美感适度 |
分类: 育儿心得 |
信任原初意义是相信并给与托付,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的基质。拥有信任感的人更坚强乐观阳光。两岁宝宝的成长尤其需要家长保障宝宝的信任感。其意义何在?需要何种信任?在此尝试做一分析。
0-2岁宝宝人格发展主题:获取信任感,形成希望美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人格终生发展论,并且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具体如下:
根据:心理社会危机
|
|||||
1、婴儿前期
|
0-2岁
|
信任-怀疑
|
5、青少年期
|
12-18岁
|
角色同一-混乱
|
2、婴儿后期
|
2-4岁
|
自主-羞耻
|
6、成年早期
|
18-25岁
|
亲密-孤独
|
3、幼儿期
|
4-7岁
|
主动-内疚
|
7、成年中期
|
25-50岁
|
繁衍-停滞
|
4、童年期
|
7-12岁
|
勤奋-自卑
|
8、成年后期
|
50岁后
|
完善-失望、厌恶
|
也就是说在人生发展阶段中,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个主题,如果发展的好,能保证人的健全发展无虞,但是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失误,都可能会给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他一方面提示我们成年后的很多问题可以从这些发展阶段上的分析结论中找到原因,其建设性意义更在于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依据。
对于婴儿期的人格发展主题,埃里克森认为是获得信任感,发展希望感。如果这一阶段孩子能获得强有力的信任感,孩子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意即对外界事物充满希望,对自己的环境、自我意识等都会充满希望,反之,如果没有信任感获得,孩子会表现出胆小惧怕,谨小慎微,失去内心的强大。
两岁宝宝需要什么样的信任?
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性的结论,我们认知了信任的重要,尤其是低幼阶段的孩子更显得尤为重要,究竟什么样的信任品质是孩子所应当持有的?点妈尝试做一分析。
1、父母慈爱和惯常的护理方式
婴幼儿阶段是孩子最为弱小的时期,相比较其他动物而言,人类的妊娠时间最长,婴幼儿时间最长,这恰恰是这一高等物种的特色,动物的幼崽如小牛出生后就要立即站起来和父母一起奔跑,完成迁徙等,但是儿童从出生时的弱势的确是和高智商相悖的,因此生理上的欠缺伴随心理上的成长的矛盾的危机就迫切需要成年人予以保护。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爱。埃里克森用到了一个词语“惯常”,我理解为稳定,不要随意更换宝宝的护理人,尤其是母亲更是不可缺席,点点面对我的不能陪伴,最近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说,妈妈,你上班去了,我哭的满脸都是眼泪,我附和道:是吗?他肯定的说,是的,我的眼泪直流直流的!我一个劲儿跟他说,我上班去了,赚钱给你买奶粉啊,下班回来就陪你,点点若有所思。
后来有一天点点的奶粉没了,我拿著空奶粉罐对他说,你看奶粉没了。点点立即接茬说,妈妈你快上班去吧,赚钱给我买奶粉!小样儿的,真功利!
2、父母强有力的佑护。
除了“爱我你就陪陪我”的诉求,建立婴幼儿的信任感还需要提升给宝宝的信任的品质,也就是说,要给宝宝提供强有力的佑护。
一天带点点在乡间散步,点点一个劲儿的到处在家家户户的屋外院内穿梭,我“不干涉”的跟在他的身后,保持一两米的距离,他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几乎忘记了我的存在,就在这时,一只恶犬从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冲出来,点点惊吓不已,赶紧尖叫着回头,在他极度惊吓还没有来得及喊出妈妈的时候,我一个键步冲过去,抱住了点点。就在这一瞬间,点点惊慌不已的面部表情理解缓解了下来,我知道的出现是多么及时,我的拥抱是多么有力,点点虽然受到惊吓,但却没酿成恶果。
回来的路上我们并肩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我故意问他你今天怎么了,遇到什么事情了?他说,我今天遇见一个狗,要咬我,是你救我的。我诧异孩子竟然用了“救”这个字!一个拥抱被孩子解读成了“拯救”,我感觉到了孩子心中对安全的需求。我接茬到:那当然,我是你的妈妈呀,将来你不管遇到什么危险,妈妈都是在你的身边保护你的。你知道吗?点点大声的“嗯”了一声。夕阳西下,孩子和我的影子印在路上,那时那刻,那情那景,温馨而美好,我想我的这句推心置腹的话会告诉孩子,父母永远都是你最强有力的庇护,所以无论什么你都无需害怕,因为有我。
3、适度的不信任也有积极意义。
宝宝的信任感的建立不是一种不加甄别的盲目信任,其实在孩子的发展中“愚信”是不必要的,比如对于陌生人,对于坏人必要的不信任也是必须的。
想起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个例子,一次洛克菲勒对在楼梯上的幼子说,你跳下来,我接着你。孩子兴冲冲的从楼梯上扑过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刚跳下来,洛克菲勒竟然闪开了,孩子摔在地上,嚎啕大哭委屈不已,洛克菲勒赶紧过去,扶起孩子,一边抚摸拥抱孩子一边跟孩子说:孩子,以后不要随便相信别人,当别人跟你说什么的时候一定要先掂量掂量。
这个事件其实很有戏剧性,真实性有待考证,而且其行为本身也受到一定的诟病,但这个事情的积极之处在于,洛克菲勒想用这样一个非常规的例子告诉自己的子女:对于任何人不可愚信,要以智慧去甄别,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少走弯路。作为洛克菲勒的子女可能会应对更大的责任更多的风险,所以需要如此,我们普通人无需如此非常规的建立宝宝的信任机制,但是适度的不信任其生存和成长积极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不需要给孩子虚幻的理想,而是使孩子获得更为中立的智慧,如此孩子长大后才不会抱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具有高度信任感的孩子会对未来更加怀有希望,也更敢于冒险,家长应该要认识这一点并提供给宝宝正确的信任感的来源。
前一篇:凡事应和孩子商量着来
后一篇: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掣肘罪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