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道而弗牵 |
分类: 育儿心得 |
“道而弗牵”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约成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全篇仅1229个字,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哲理,是中国贡献给全世界的一份文化瑰宝。在文中如是论述到: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高明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非压抑,引导而非替代作出结论,这样的教育方能达到“和”(融洽)、“易”(易于接受)和“思”(促思)的目的。
这些思想在育儿中对家长非常有启发,通过和2岁半的儿子点点一起同行的思考,我发现当今与孩子同行之路有以下差异,如果家长能反思典籍中“道而弗牵”的智慧,将会受益无穷。
和点点一起同行时,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我在前,他在后。
因为他总是要探索,不住被路旁的东西吸引,因而磨磨蹭蹭,而我又急于到达目的地,于是不住的回头催促,点点常常处于我的催促和自己的探索的纠结中。
在育儿中,我们常常走在前面,要求孩子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我们看到了远处的目的地,或者展现出一种对美好愿景的向往,并认为理所当然的走“正道”才是对孩子有益的,于是我们催促,纠偏,不允许他的“三心二意”,但是孩子有孩子的特点,有孩子的独特视角,他有的时候看不清远方的目的,只看到路边爬行的毛毛虫,休憩的小蚯蚓,还有那朵可爱的小雏菊。我们等待然后变得愤怒,然后思忖“这样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越想越不对劲,干脆牵起他的手,让他跟着我们的走过的步履,走上我们为他们指定的人生之旅。
2、我在后,他在前
因为总是跟在他的身后,我发现孩子和成人是不同的,我们走路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远方的目的地,但是孩子不同,孩子真的是享受走路的过程,有一天我们一起走路,看到路旁一丛紫色的野花,点点站在那里欣赏半天,忽然大声的朝远方喊了一句:小蜜蜂,快来呀,这里有花蜜!我忽然非常感动。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为了远方的风景忽视了身边的至美,而孩子的视角其实我们,其实身边的风景也是最美!
因为点点在前面走,我发现他通常不走寻常路,用奶奶的话说,“他总是挑怪路走”,通常的路的概念他是有的,我经常提醒他注意路边的石子,就简短的说,看路!他总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所以孩子是知道“路”的概念的,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走“正道”,路边的那条小水沟,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在我们眼中逃避不及的“怪路”却成了孩子追寻的奇异旅程。
让他自己走吧,让他自己感受石子路的崎岖吧,为他总爱走小水沟弄湿鞋子而准备一双雨靴吧,只有他自己切实探究了,他才能真正的进行一种自我的选择,是选择大家都走的寻常路还是走自己的喜欢的那条道路,无论是摔跟头还是发现独特的风景线我们无从预期也无需过虑,因为他自己走了,他享受了过程中的快乐了啊!
有的家长也让宝宝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后面,但是通常是采取“赶鸭子上架”的方式,虽然形式上如此,但实质上已经为孩子构制好了一个架子,家长跟在后面不住地用一根长棍子吆喝着,试图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轨道,这和第一种形式差异,而本质却是相同。
3、牵手同行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牵手同行,这完全看点点的需要,他有的时候会挣脱我的手开始自己的探究之旅,我慢慢学会了等待,但是有的时候他也会需要我。
有一天,我们走一条崎岖的小路,点点一个人小心翼翼的走着,刚走了一步,发现路比他想象中的窄,不太好保持平衡,本能的想抓住我的手,但是我依然跟在后面,点点着急的一边维持平衡一边半回着头说到:妈妈,你快来牵我呀!
我赶紧上前递出了自己的手一边道歉(哎呀,对不起啊,我怎么不牵着点点呢)一边暗自好笑,嘿嘿,不行了吧!他牵着我的手又继续快乐前行了。
所以不要急于给孩子设置路径,更不要舔着脸给他帮助,当他需要你的时候他会呼救,而当他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发挥好自己作为监护人的职责,引导他,帮助他,不能嘲笑他选择的错误。
“道而弗牵”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蕴含着多么深刻的育儿智慧啊,与孩子一路同行,不要将自己的风景替代孩子的,不要将自己的目的设置成孩子的,要他们自己走,而不是你牵着走,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才能真正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