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2011点点阳光
2011点点阳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17
  • 关注人气:4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路上家长应形成“自我立场”

(2013-02-06 20:53:35)
标签:

自我立场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无谓争论

分类: 育儿心得
今天和群里的妈妈们聊天,一位妈妈说,回老家,儿子总是被小叔家的儿子欺负,而且那个孩子毫无道理的争抢东西,欺负自己的宝宝,孩子无助的样子总是让她很心疼,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很常见,我们不能教导孩子打别人,这是育儿理念告诉我们的,但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又不能插手管,他们主动打我们的孩子怎么办?我们该不该还手?
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因为此前我也发现点点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存在这一问题,而且写过一篇博文:遭遇别人抢宝宝的东西怎么办?在这篇文章中我首先对点点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点点不是无理取闹,随意欺负别人的人,并针对孩子的特点提出了家长的三种态度——该旁边旁观,该出手就要出手,该和泥就要和泥。
今天我依然持这一观点,并对形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她家宝宝的确遇到了一个零规矩的孩子了,而且他的父母也不管教,就提出家长可以出面的方法。并举了同事的例子来启发她:
我有一个同事,一天孩子被别人家的孩子打了,当时双方父母都在场,但是对方父母却没有反应,同事家的宝宝在哭,我的同事毫不犹豫的就打过去,并且说,你家宝宝打我家的孩子了,既然你不管,就由我来替你管,当场给人家下不来台。
我未必完全赞同我同事的做法,但是她对于外在的事件不因为面子而姑息,不因为是孩子而忍让,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态度。
妈妈最终接受了这个观点,并说,打人是万万不对的,但是对待非常之事,非常之人,非常之时,就要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并随之就对对欺负者做出了将东西抢回来的举动。
但是这一举动在群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和讨论,有的妈妈认为不能干涉孩子的事情;有点认为打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是不可思议的;也有的认为提倡打孩子的父母其实是黔驴技穷没有办法教孩子的下下策;还有点家长很温馨的提示我应该看些育儿书(还给我列举了书单)补充些营养了,有的妈妈甚至怀疑起了我的素质,让我很受伤------

但是我坚持我的观点,如果孩子不会对“挨打”这一事件作出正确的反应——求助大人,适度反抗,情绪反应等等,而是一味隐忍,只知道逃避,显然也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身体受伤都是小事,久而久之会形成情绪问题,万一由此导致孩子心智上的缺失——如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弱者是受人欺负的,我是弱者我就要受欺负;即使我是强者也该受欺负,打人是不讨人喜欢的,我只有忍耐这一种办法可以选择等等,那么“你永远不可以打人,”“打人是最低级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打人是不对的”“打人是没风度”等一些所谓高尚的行为规则有什么意义?

成年人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喜欢遭无理由的欺负,对于一些人一些事我们都形成了一种非常完备的自我保护机制;既然如此,我们却教育孩子不能打人,要忍让,这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高尚,最终会因为不切合实际而沦为无益孩子成长的镜花水月。

至于育儿书,当今畅销的、流行的我基本都粗略读过。尹建莉从不打孩子,而狼爸说孩子不打不成才,所以育儿书给我们提供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方法,所以育儿书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在根本意义上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根基就在你和你的孩子自身,你适不适合?你的孩子适不适合?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个体,怎么指望适合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成为教育所有孩子的万能法宝呢?

在育儿路上,每个家长都应该形成“自我立场“。立场由“立”和“场”两个字组成,立指代的是站立,独立、立足,场即站立之处,也就是你站的地方自己所处的场域。你的立场你此时此刻所站立的地方,所在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你的孩子的特点(性格、情绪、兴趣等),他遭遇的对象的特点(别人的特点,他的教养环境)、你自身的特点(情绪、性格等),对自身所处的场域做出精准判断的同时,自然解决办法就随之产生了。

所以育儿方法无所谓对错,我们要改变这种非对即错的看待问题的方式,而是转换成“这个方法是不是适合我的孩子”,适合的就是好的。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才有机会去见证孩子是否适合这一方法,如果你不能正确的教导自己的孩子,那是你的智慧不够。

寻找育儿中的“自我立场”实际上就是寻找自己独特的育儿经,形成基于自己孩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必人云亦云,盲目效仿。如此我们既能不断地反省自己,提升自己,也能避免很多无谓的争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