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心之所向
(2022-08-26 20:02:42)
标签:
傲雪之梅随笔老家 |
分类: 幸福家园 |
老家,心之所向
作者:傲雪之梅
又回老家。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隔三差五回老家看看。
父母不辞辛劳,今年在老家盖了新房,水泥路也铺到了家门口,现在回老家十分方便,可对于年过七旬的他们来说,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老家在很多年,都保持着它应有的样子。绵绵的青山脚下,永不枯竭的堰塘,几间简陋的土坏房,长着几点青苔的院坝,房前层层叠叠的稻田,成群结队的鸡鸭鹅,叽叽喳喳的麻雀,四处停留的白鹤,许多年不曾改变。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无论春夏秋冬,老家都是满目的绿意,充满着盎然的生机。
我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他们勤劳而朴实,平凡中透着伟大,虽然年迈古稀,却依然坚持传统的劳作。用父亲的话说,不想给儿女添负担。如今修新房,也是为了当他们老去时,这儿永远有一个根,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地方可以回,我们都有一个念想,那就是老家。
小时候,常常被母亲逼着干农活,播秧、掰玉米、割草、坎柴等等什么都要做。于是,曾经跟许多人一样,发誓要离开这穷乡僻壤的小山沟,也曾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多少年后,我以为已经习惯了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却发现内心是浮躁和虚空的。于是,一次次回到老家,那袅袅的炊烟,盛放的野花,弯曲的田埂,以及在田间飞翔起落的白鹤,都能让我的心变得踏实安然。原来,无论走多远,我都是故乡飘来的一枚蒲公英,终究要回到故乡的怀抱,而老家就是蒲公英最后的归宿。
车到家门口,一座崭新的小楼房取代了曾经的老屋。父母仍然不停的劳作,种地,养猪,喂鸡鸭,跟以前一模一样。满院的玉米棒子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父亲见我,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梅子回来了,瞧,今年的玉米比哪年都要好!”那种丰收的喜悦在父亲脸上尽显。母亲也迎了出来,接过我手中的东西,“每次回来都买那么多,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家里什么都有!”看得出来,母亲虽然嘴里满是责备,心里却溢满幸福。父母老了,望着他们佝偻的身影,蹒跚的步履,霜白的鬓发,日益苍老的脸,长满老茧的双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在院子里,看着父母忙前忙后,我却呆住了,站了很久很久。在父母慈祥的脸上,我清晰地看见了岁月风雨的残痕。
发现母亲做事很不利索,听父亲说,母亲前不久摔了一跤,手腕处到现在还痛。可母亲不让告诉我们,怕我们担心。可她又舍不得花钱看医生,总说过几天就好了。唉!父母总是这样,有什么事都自己扛着,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不由母亲多说,赶紧拉着她去医院找医生,拍片,还好没有骨折,医生说只是软组织受伤,吃点药就好了。“你看,我就说没什么事嘛,白花那么多钱!”母亲又是责备,可我心里却踏实了许多。
记得《夏至未至》中有一句话,年少时,我们总以为父母无坚不摧,直到撞破他们的无助,才明白那是因为爱,他们才愿意扮演英雄。为人父母,最悲哀的地方就在于,自己的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父母一直在用他们的方式爱着我们,尽管我已是为人母,可在他们的眼里,我仍然是个孩子,他们要给我最绿色的蔬菜,没用饲料养过的鸡鸭,以及一个最安稳的家。
带母亲看了医生后回到家,父亲已经做好了几道小菜,笋子回锅肉,鱼香茄子,干煸豆角,都是我最喜欢吃的。“老爸,差不多二十年未尝过您做的菜了,还是宝刀未老啊!”我一边说一边品尝着幸福的滋味,满足的笑了。父亲轻抿了一口酒,也笑了,脸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
屋外的阳光很灿烂,小猫懒洋洋的躺在玉米堆里,小狗也在打着盹,院子里丝瓜架上开满了黄色的花朵,弥漫着芬芳的花香和清新的空气。老家的风景,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又潜藏着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让我心里有着无以言比的安稳与舒畅。
不知从何时起,不再喜欢喧嚣的城,总想回到那个最熟悉、最温暖、最惬意的老家。老家没有车水马龙,有的是山清水秀;老家没有高楼大厦,有的是鸟语花香。更重要的是,老家还有疼我爱我的父亲母亲。
我想,等我老了,头发白了,就回到老家,回到那片最朴实的土地,守一座房子,纳一院春光,赏一片星空,看一路风景。因为,落叶归根,情系老家,心之所向,念之所往。
傲雪之梅2022年7月17日于梅语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