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义与价值的探问    ——读史铁生《墙下短记》

(2016-09-07 20:16:03)
标签:

史铁生

生命意义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史铁生的《墙下短记》,如一段潺潺流淌的溪流,有回忆,有求索,更有生命意义的领悟。

文中有关年少回忆,写了这样几道墙:一道碎砖头垒的长墙,一段少年朋友间的往事——曾经要好又因为打架向对方要回了一件珍爱的东西,“咔嚓”一声送走了一段友谊;又写一道红砖断墙,小伙伴踢足球,足球越墙,投入人家的面锅,将雪白的面条全滚在煤灰里;又写一道青灰色墙,曾经那样抗拒进幼儿园,然后泪眼望天,期待墙外的晚霞……

长大后才知道,“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每个人“从墙出发,又回到墙”。墙为我们隐藏秘密。于是,“肚皮和眼皮都是墙,假笑和伪笑都是墙”。进而“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上帝的秘密是不尽的墙”……由物质的墙到精神的墙,有眼前的墙到无限的墙,联想多么自然而玄妙,赋予墙以丰富含义:墙是保护,是伪装,是限制。困在墙内的人应该怎么办?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这欲望就是能量,就是生命意义的探索。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义?因为“你逃得开某种意义,但逃不开意义,如同你逃得开一次旅行但逃不开生命之旅”。伤残的史铁生比一般健全的人更执拗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探问,当然,这里面浸透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挣扎与思索。他曾试图“逃开墙”,他又曾“祈求墙”,一次又一次,他在那个荒废的园里徘徊,孤独的轮椅在墙下吱吱响过。偶尔,在雪地和月光下,他听到一个老人的悠沉的箫声,吹的是《苏武牧羊》,是啊,苏武流放绝地、哀而不死,不是活出了破墙而出的生命精彩么?终于,在荒园的墙下,在箫声里,史铁生听出了“接受”两个字,是的,接受墙,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在求索与抗争中,史铁生凤凰涅槃,找到一条写作的路,“寂静的墙和寂静的我之间,野花膨胀着花蕾,不尽的路途在不尽的墙间延展,有很多事要慢慢对它谈,随手记下谓之写作”。身体被墙限制,但精神已经破墙而出,而写作,就是他手里的火炬,照亮了史铁生追求超越、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途径。

    文章围绕“墙”,叙写小时经历,揭示墙的种种含义,再将“墙”的限制性与自身伤残联系起来,苦苦求索生之意义。看似徐徐道来,实则思潮汹涌。流畅的文字,深沉的哲思,这正是史铁生散文的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