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沈琼枝 ——《儒林外史》系列之二
(2016-08-16 22:04:40)
标签:
《儒林外史》沈琼枝奇女子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当然以写男性为主,而在寥寥几个女性中,竟写出了像沈琼枝这样的千古少有奇女子,不禁深深敬佩作者非凡的胆识和对女性的充分尊重,实在难能可贵。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章回,但已经把沈琼枝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颇为饱满。
她的奇,最让人敬佩之处,就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女性受传统礼教束缚和毒害,往往不知人格尊严为何物,习惯屈从男性,甘为附庸,甚至丧失自我意识。沈琼枝恰恰相反,当意识到已被骗为富商的妾,并抗争无望的情况下,她没有犹豫纠结,而是当机立断,毅然孤身逃走。她没有回故乡遭人非议,而是在南京这个繁华烟花之地,挂出招牌“精工顾绣,写扇作诗”,凭个人才艺从容生活,自立谋生。为什么宁可远离锦衣玉食而选择独自一人过这种风雨飘摇的生活?正像她向知县回复的那样:“我虽然不才,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自比张耳之妻,平庸尚且不甘,又怎甘心做一个庸俗商人的妾?这就是一个古代女子的铮铮骨气与志气,对人格与尊严的毅然捍卫。关于妾的地位,第二回中新进学的梅玖与尚且落魄的周进见面,说起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接着作者介绍说:明朝士大夫称生员叫作“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进了学,那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称为“小友”。就如女儿嫁人:嫁时称为“新娘”,后来称呼“奶奶”“太太”,就不叫“新娘”了;若是嫁与人家做妾,就到头发白了,还要唤做“新娘”。妻是名正言顺的主人,妾是半主半奴的尴尬角色,从《红楼梦》中赵姨娘的处境就知,那是很难抬得起头的身份。刚烈如沈,安能忍气吞声,接受这被坑蒙拐骗的不堪命运!
其次是对富贵的蔑视。这个宋为富着实富有,说什么“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至于家里院子之宽敞精美,书中更有一番描述:“……三间楠木厅,一个大院落,堆满了太湖石的山子。……竹树交加,亭台轩敞,一个极宽的金鱼池,池子旁边,都是朱红栏杆,夹着一带走廊……”但沈琼枝用一句“这样极幽的所在,料想彼人也不会赏鉴,且让我在此消遣几天”,表达对宋为富这种富贵小人的蔑视,表现出不为富贵所动的品质。纵观全书,拥有这种高贵品质的男人也才寥寥数人而已。在这污浊不堪的社会里,多少堂堂男儿为权势财富低眉折腰,丧失读书人的气节。那严氏兄弟、周进范进、王惠匡迥之流更不用说了,就是像马二先生这样不乏古道热肠的中品人士,居然也被什么天台洪憨仙骗得团团转,还不是看见黑炭在炉火中变白银,被白灿灿的银子晃瞎了眼吗?至于欺世盗名、混吃混喝之辈更比比皆是。难怪后来杜少卿听了她的遭遇,就给予极高评价:“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是的,赢得了儒林一流人物如此评价,沈琼枝值了。
抗争是需要具备非一般胆识的,何况一个势单力薄的女子,沈琼枝就是这样一个智勇兼备的人。她敢于深入宋府,见机而行;她不听下人吩咐,一直走到大厅上坐下,义正词严的责问,声言要宋为富拿出父亲亲笔写的婚书出来,以再次强调她是正娶身份、绝不苟且的态度。这一番锋芒毕露的表现果然让胆小懦弱的宋为富暂时不敢露头,并想用钱来解决此事。他先以五百两银子打发沈先生,不想沈先生径去衙门告状;他又花钱打通关节,致沈先生含冤被押回常州。在他这边,固然不敢直接正面与沈琼枝交锋,但他满打满算,自认为没有钱解决不了的,已经进了家门的人,屈从还不是迟早的事?谁知沈琼枝暂且安顿,只是以退为进。知父败诉被押常州,她便将房中金银细软悉数打包,扮成小老妈,买通丫鬟,趁夜逃走。固然,她的劫财似有道德上的不妥之处,但在我看来也算得对为富不仁者的一种抗击,其豪放不羁的举动,不觉让人拍手称快!不仅如此,何处安身?如何自立?沈琼枝都有理智的决定。在南京立足半年来,遭到世人多少的曲解,还有恶少的骚扰、地痞的讹诈等,她是孤独无援的,但她不怕,她早就修炼出泼辣的性格、伶俐的口才。哪怕对待官府差人,她也照样敢惹,有理在先,休想欺负到她头上。难得的是,她不是一味的粗犷泼辣,她还有处事周全的一面。当她见到杜少卿时,不是直接向他求助,而是打听夫人是否同行,再表示到府上拜谒,“好将心事细说”,真好一个周全之策!既希望得到援助,又不愿使名重天下的豪侠之士沾染贪色救美之嫌,如此知书达理,处事自重,怪不得同行的武书,由最初的误解到此时不由的赞叹“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
为了让这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少见的奇女子熠熠生辉,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
从全书来说,书中众多追名逐利的儒林中人与沈琼枝形成了鲜明对比,就是其他几位女性,也大多与她作了反衬。单说两位吧,一是严监生的妾赵新娘,原先为了扶正可谓费尽心思做足了戏,无奈丈夫儿子先后死去,她没了依靠,必须用过继大伯严贡生儿子的办法继续在赵府立稳脚跟。不幸她碰到的是凶狠狡诈的严贡生,不仅打破她想过继他十二岁小儿子的算盘,更干脆将新成亲的二儿子过继过来,并且反客为主,眼看赵新娘有“臭打一顿,立刻叫媒人来领出发嫁”的危险,官司直打到京城,最终赵新娘落得个只分得三分家产的结局。二是蘧公孙诜夫的妻子鲁小姐,因鲁编修没儿子,就把她当儿子养,熟读《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做得“理真法老,花团锦簇”,好端端一个女孩儿,竟也深深中了科举之毒。当了解到丈夫无意功名时,不禁“愁眉泪眼,长吁短叹”,说道:“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在众人的劝说下,她最后只能叹叹气,以后就倾全部学问在儿子身上,期待将来封个诰命夫人。这赵新娘和鲁小姐的一点抗争,无非还是依附于男人,或重利,或重名,无法与沈琼枝的自尊、独立、凛然、豪气相比。
从集中写她的两个章回里,作者也有种种巧妙写法。如,开篇就将沈琼枝至于被骗做妾的剧情之中,矛盾的高度集中,使故事情节充满张力,人物性格得以充分展现。再如,正面与侧面描写的结合,沈琼枝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自己的言行进行细致的刻画,而关于沈琼枝的美貌,就通过丫鬟的说法、知县的感觉、恶少们的骚扰来表现;沈琼枝的刺绣手艺,则来自姚奶奶的夸奖;沈琼枝的诗才,是通过知县的鉴赏来体现;至于沈琼枝的人品,更通过武书对她的改观、杜少卿对她的极高评价来加深人们的印象。
遗憾的是,虽然沈琼枝凭才情获得知县同情,最终也只落得发回常州故乡另行择婿的不好不坏结局。她能得一位怎样的郎君相配?实在难以预料,能配得上她的人不多啊。尽管如此,她的人品、个性、才情,已在短短两回中有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她已在一部古典名著中占得堂堂一席,令人肃然起敬,这就足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