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亚龙和杨一民的同学经历是一段小笑话

(2008-01-24 08:50:30)
标签:

体育

足球

分类: 足球评论
 

领导的学生经历重要吗

 

人一定要提防自己不知不觉的膨胀。这是我30岁以后最重要的人生经验。人生的苦恼特别多,所以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就特别闪亮,很想让别人知道,很想当别人的老师,以至于有时候忘了,自己欣欣然的这点成绩其实只是雨砸出的一个小泥点。

 

比如在国家体育总局的任命体系下,中国足协主席这个位置就很难说是什么辉煌,由此引发出来的经验基本上没有说服力。换届的时候,两三个领导在会议室议论一下,找个对自己绝对忠实的人来看守中国足球,连个竞聘都没有,这种选择方式本身就很清楚,领导有时候和友谊有关,不见得就是能力的体现。

 

一旦走上这个位置会产生幻觉,幻觉带来的幻觉就仿佛是真相,领导的幸福感滋生。那种滋味应该就像那个小学生用“陆陆续续”造句-“我的爸爸陆陆续续地回家了。”

 

谢主席现在就有这么一份天真。他竟然0:1输给美国后走进女足的休息室,对精疲力竭的姑娘们说,“我和杨一民是北体大的同学。我和他不一样。我当初就爱问问题,无论对方是多大的教授。所以你们训练中有问题就要直接问伊丽莎白。”

 

早有足协的朋友告诉我,谢主席最大的问题在于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专家,判断力差,但是领导力极强。呜呼啊。先不说主席这话背后的暗示将掀翻队员对于主教练的信任,这句话本身,就是膨胀的经典案例。

 

领导讲自己经历,就像老师爱吹嘘自己的过去,应该是个可以原谅的罪恶吧。听众是否信服,一般要看故事的含金量。比如我就迷信北大和清华。如果领导说,“我当初在北大的时候”,我就会眼睛一亮,但是多加一个“体”字,变成“老子当初在北体大的时候”,我的情绪便不会那么激昂。

 

不是说北体大不好,而是与北体大在一个档次的学校太多了,毕业的学生不计其数,如果每个人的学习故事都可以成为榜样,那清华北大就不要开了。无疑,谢主席是热爱母校,并以母校为自豪的。但是接下来,他和杨一民不同的求学方法是个更糟糕的案例。

 

学习和踢足球一样,过程固然重要,但结果才是一切。据我所知,杨一民后来成了博士,十年前的技术职称就是“教授”了。可是亚龙同学也就是个“本科”。如果听众正常,他们大多更加可能欣赏杨一民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谢亚龙的。学历高低可以看出,杨一民的不爱问但爱傻学,仍不失为更好的学习方法,因为理解是为了记忆,不理解索性就直接记忆,把学的东西都落实了,都变成自己的,学习成绩就能上去,今后就能当教授。

 

可见,亚龙同学在和一民同学比较学习方法时,并没有以当初的学历结果作为标准,而是参照了今天的官职位置。我认为这是一种膨胀。其实,我最为关注的是,领导用自己的话袭击自己。

 

谢主席话里话外流露出对伊丽莎白的不信任,现在已经公开鼓励队员在训练中质疑她了。那你们为什么当初那么草率地请来伊丽莎白?在请来人家之前,有没有认真地论证人家的好坏?为什么那么轻易地就把大把外汇塞给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以前常常败给中国、败到后来仰视中国女足的外国人手里?你不觉得女足队员现在最该质疑的不是她,而是你吗?

 

领导,希望你尽快结束膨胀,因为早晚总是要从那个宝座上下来的。

 

发表于《足球》“东方一枪”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