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 |
分类: 足球评论 |
不要迷信海外军团
孙继海在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足球的希望不在海外军团身上,还是要靠国内联赛。
我相信继海的话,他的话解释了他在这两场比赛里并非“英超”水准的表现。因为长时间受伤病的困扰,继海刚刚在曼城争夺回一席之地而已,暂时还不是英超状态。这象足协领导讥笑邵佳一只有30分钟的替补水平,因为佳一在德甲本来就是板凳队员。
中国没有五大联赛队员,我们至多有五大联赛的准替补队员。过分夸大董方卓的作用也有些一厢情愿,至少在曼联的队伍里,小董还只是个很小的棋子。
在中国足球长期让人看不见阳光的今天,我们队员留洋海外确实是一束强光,令人眩目。但是,如果长期打不上主力,处在停工阶段,很难真对队员的水平有强有力的提升,李铁这一两年状态下降,也是一个证明。
我希望中国最优秀的球员出去,也祝福他们,因为我希望他们能在国外过上人性的理性的生活,也就是少了乌七八糟人等的干扰、议论和是非,过一个职业球员应该得到的生活。但海外联赛对于中国球员能力本身的意义,我一直还存在一些怀疑。
能力的提升不是镀金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一场又一场高水平比赛的累积,比赛的对抗越强,节奏越快,场次越多,球就长的越快。而我们中国球员在欧洲的普遍现状是打打替补,参加一队甚至是二队的训练而已,这和打90分钟的顶级联赛无法同日而语。
而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就是这些海外球员归国参赛的状态。欧洲设立国际比赛日,方便外国球员归国参赛,对于欧洲人来说,确实是很方便,从英国回趟法国,就像从北京去上海。当今世界的足球体系是欧洲人的,但对于我们亚洲人来说,就不那么方便了。
从欧洲回中国的平均时间是12个小时,旅途本身就是种折磨。有国际旅游经验的人都知道,倒时差从东向西容易,按当地时间睡一个觉就能缓回来;但从欧洲到中国是反方向,往往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球员如果按照比赛日前三天后一天的参赛模式回来,比赛时的状态往往还达不到其欧洲准替补的水平。董方卓在对乌兹别克比赛中,下半场几乎消失,就是与其体能有很大关系,从英国赶回来,又在三天之内打两场比赛,是件太困难的事;而孙继海硬撑了两个90分钟之后,那种疲劳的表情真是可以赶上本山大叔了。
批评邵佳一的某某领导,只能用没有文化来形容,一个为国效力的队员,千里走单骑,在场上拚尽全力,导致抽筋,竟然在中场休息时招来痛斥,除了没有理性,还可称为没有人性。
领导的任务不是赖在海外队员身上“抽风”,而是在自己的工作里面也不要“抽筋”。由于我们领导在过去几年的联赛工作中多次抽筋,造成我们本国比赛水平不高,造血功能差,肇俊哲、李金羽、徐云龙现在的能力并没有高出米卢时代多少,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希望中国球员在欧洲雄起,希望更多的中国球员都走向欧洲,以此来大幅度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只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我们的队员在欧洲准替补的命运还将长时间延续,而中国联赛的水平不高,国家队不出成绩,绝大多数球员也根本没有能力得到欧洲球队的认可。所以,为了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领导们真要听听继海的建议,说到底,还是要努力建设本国联赛,别总是拿自己的热脸贴欧洲的冷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