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产业角度看抵制日货的可行性

(2012-09-20 20:26:31)
标签:

钓鱼岛

抵制日货

分类: 哲思简评

        中日全面经济战的代价、对策及影响(上)

   钓鱼岛争端的越演越烈,加深了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争端,事实上已经有了发动一场经济战争的苗头。中国几十个城市的游行示威,号召抵制日货,不论结果如何,我相信总是有影响的,至少短期内日系品牌的销量必然遭受冲击。

   今天在新闻上看到了,日本要对中国的MnO2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又说因日本公司要求,美国要对四家中国稀土企业进行337调查。很显然的,日本也祭出了经济武器,而且是与欧美利益高度一致的稀土。

   其实,这只能说是一个序幕,资源掌握在我手里,我方有主动权,不论你怎么查,出口多少是我的事,最多也是就是承受点压力,没有多少损失。那么,我们从产业、金融两个角度仔细分析下双方经济战争可能性及结果。

从产业角度分析

   日本制造的影响力不言自明,不过对我国的出口主要是机电、汽车、金属制品和部分电子产品。日本的精密制造技术在全球都鲜有对手,所以其最具竞争力的部分在于其基础性工业的零部件生产,所以才会有日本分享苹果产业链的利润份额远远高于富士康,因为后者只是组装,技术含量远不能和日本企业相比。如今,中国用I-Phone的比比皆是,俨然街机,如果因抵制日货而抵制I-Phone显然是不明智不经济的行为。

   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已经高度分工了,每个复杂的产品,几乎都融入了很多国家的生产元素,想要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比如美国波音的飞机,用了相当多的中国产零部件,但是不能由此有此就说波音是中国的吧?它是美国制造的代表之一。

   所以,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抵制日货,最主要的是抵制日本品牌,而这将会是可行的。从经济本身的角度而言,一件产品最具附加值的部分也是在于其设计和销售两端,那么抵制品牌是对日本企业最具杀伤力的行为,因为不论在哪个领域,中国都是巨大的市场,连日式料理都是,其实我们可以拒绝,口味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对吧?

   比如说日本的小松,在中国的对手就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厦工、柳工、徐工,其实都是具有替代性的,日本地震核辐射的救援设备还是三一提供的呢?所以说,我们可以没有小松机械吧?更何况国际上还有卡特彼勒可以替代,日本不是唯一选择。
   
http://s1/middle/4a08bedahca21442ae730&690


   又比如说电视,松下、索尼、夏普真的就比海信、创维、TCL好很多吗?中国在传统电视领域几乎不存在技术差距了,而在数字电视领域,也不是原因,而是普及和网络的原因,据说海信的3D电视依然是业内领先的;乐视网新进发展智能电视,其实中国并不落后,我们应该放心使用国货。

   说到优衣库的衣服,可以替代的太多了吧?美邦服饰、森马、与狼共舞、潮流前线、红豆、柒牌等等,几乎都在差不多的价格梯次,如果觉得流行跟不上,那不还有H&MGapZARA吗?穿上优衣库不会让你觉得Unique,那不烦尝试一下别的品牌?

   也许日系车是我们难以逾越的障碍,从眼下而论,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能真的不能替代,我不能不说这是中国的悲哀。韩国人为了抵制日本车,发展了现代、大宇,而且走向了世界,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其实,积弱是政策问题,民营被挡在了门外,而国资太死,一味想着的都是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给了,技术拿不到,因为别人想要最大化利益,那就要控制越久越好,所以出路只能是研发,这般家伙不愿意,因为合资也赚很多钱。

   结果吉利、比亚迪、奇瑞不也都在路上跑了吗?也许性能不那么优异,但是才不过十来年,别人是上百年的积累,而这些企业被外资、国资在技术领域双重封锁,其实取得的成就是很大的,很值得赞扬的。如果中国独资、中日合资、中美合资、中德合资的技术精英重组,就造出不个像样的车来?都为了守着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愿意做罢了,这是一个制度和决心的问题,主要就是腐败。

   我没有好的策略,只能是政府下决心,抽调科研人员,短时间内积累技术,而这些技术,事实上已经分解在中国各个公司了,我们的仿制能力不是很强嘛?为什么不发挥在这里?当年,新日铁购买了全球各国钢铁炼制中最先进的技术,经过组合变成了日本的专利技术并反销各国,中国你只要造出个像样的车,真的不行?另外,中国公务车要支持国货,崇洋媚外都是从你们开始的,中国人都喜欢和当官的看齐。

我的逻辑很简单,目前中日双边贸易总额每年约为2500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和日本的外贸总额约8%20%,且进出口大致平衡。从是高铁事件我们可以知道,日本也不会给我们技术,所以日本对华出口的产品,我们完全可以用韩国制造、德国制造、美国制造替代,当然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制造替代。

两虎相争是会有损失,但是也是机会,这就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机会,是决心改善中国经济结构的机会,是企业发愤图强的机会。如果有那些家评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短期而言或许是的,长期而言,他的正能量是很大的,促进民族进步、推动技术发展,最后受惠的是消费者。

中国的战略向来看得远,我们不争一朝一夕之得失,我们考虑长远,因为我们的崛起是长期的,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有幸被消费者利益来反对的公知学者们看到,其实你们很沽名钓誉,你们想的真的是消费者吗?很多时候你们的话太没常识,就如今天有某学者说的,抛售日本国债来打垮日本,这可能吗?一点都不懂日元背后的逻辑,简直就是学者的耻辱。下篇再从金融角度来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