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途“遇见川西”7日游之八

标签:
上里古镇历史文化革命老区影视外景旅游 |
分类: 闲逸涟漪--散文 |
上里古镇两个多小时掠影
游过木雅圣地,回到嘉姆尊酒店,在另一家饭店吃火锅(品质味道皆不错)后上折多山经康定过泸定进天全最后下高速行半小时到上里古镇。上折多山到观景台时依然太过拥挤找不到停车处,只好往前赶路罢了。康定没有景点安排,仍然从城外的隧道过境;高速跨过大渡河不再进泸定县城而直穿二郞山进入天全县境内。
下午五点到达上里古镇,安排在一家很好的酒店下榻,吃的也很落味,吃罢晚餐大家还有两个多小时游览古镇。
上里古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部,东接名山区万古镇,北临邛崃市天台山镇,西靠芦山县龙门镇,南抵区内碧峰峡镇,离雅安市区27公里,距成都市区136公里,省道105线(雅上线)由南向北穿越全镇。
上里古镇历史悠久,据境内尚存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五大家庭各有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古镇现今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还是红军长征北上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又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聊斋志异》《山那边好地方》《今夜不回家》《被告山杠爷》等影视的外景地。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革命老区和“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2013年挂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上里并驻扎半年之久,在镇内留下的数十幅石刻标语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革命历史文物。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之宝地。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和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古镇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两边全是老式铺面,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古民居保存都比较完好,木屋多为青瓦,街中心有宽展的戏坝子,原有的二重檐歇山顶戏楼,是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
正如《中国古镇游》记载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川西北调研组朱晓林博士所述:“镇内石板铺街、木屋为舍、建筑群高低错落、古风宛然;大院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镂空细刻、曲尽其妙,……均为清代佳作;从现状总体风貌与居住建筑群规模而言,上里镇是保护相当完整的乡土聚落。”
主要景点有:
文峰塔,又称字库塔,建于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
舍利塔,相传是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
高桥,建于清乾14年。为三卷拱桥,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又称清代立交桥。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19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
位于古镇南四家村昔日古道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雕“圣旨”二字。
九世同居石牌坊,建于清嘉庆六年,记载陈氏九代同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历史,被誉为是汉族第一大家庭,因两次受到朝廷嘉奖立家谱石坊。位于古镇东陈家山犀牛望月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前,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陇西河上,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41年(公元1776年),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桥南田野间立着数十座馒头样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尝到天台山脉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相传建桥竣工日,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干涉,二乞丐跃入水中,及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二人是神仙,于是将桥定名为“二仙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