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2023-05-22 09:14:41)
标签:

胜境关

东大门

清风亭

分草岭

旅游

分类: 闲逸涟漪--散文

胜境关访古加神游收获颇丰

(部分图片采自网络特向原创致谢)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自古内地入滇有三条路:灵关道(川西入滇)、五尺道(豆沙关,川南入滇)和胜境关(黔西入滇)。胜境关位于富源县城东南7.5公里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称界关。是元代以来,中原入云南最重要通道,数百年间一直是由黔入滇的第一个重要关隘。素有“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云南东大门”之称。明朝初年大兵进云南,1936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入滇,建国之初解放大军援助云南和平起义,都首先从这里通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盘江源流时曾云游至此,明代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和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都曾在此登临挥毫……

  自元代开始,富源县(平彝)就在胜境关修造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留下了许许多多或高大雄伟或小巧别致,或线条流畅或做工精致的建筑。如今保存完好的滇南胜境坊,正是古代西南地区最高级别的关隘牌坊,九层斗拱,飞檐翘角,歇山式屋面。

胜境关现存人文景观有驿道、胜境坊、石虬亭、胜境驿站、鬻琴碑亭、关隘门楼。驿道长1500米,宽1.7米,由东向西穿村而过始建于元代;胜境坊系九踩斗拱,举架高大,明景泰年间建成;关楼系重檐歇山顶三开间木结构,清代咸丰四年建成。这些元、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口立有座界坊,坊匾上书“滇南胜境”4个大字,故名胜境关。界坊高约12米,宽12米,楹柱涂金绘彩,重檐翘角,雄伟壮观,界坊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后多次修葺,所以今尚存。

据称,胜境关有两大难解之谜,其一就在界坊的楹柱和石狮子上:界坊西边朝向云南3根楹柱长年干燥,并有黄尘;东边朝向贵州,3根楹柱上长了青苔牌坊下的大石狮子,一面向云南,一面向贵州,面向贵州的石狮子满身青苔,显得有点沧桑,而面向云南的那就很干燥,石头的原色还能显现出来对四只石狮子在三米之内的牌坊里,相差竟如此之大杨升庵入滇时见此奇景曰:“西望则山平天豁,还观则箐雾瘴云,此天限二方也”。“雨师好黔,风伯喜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的“天”界之奇在这里得以充分显现。

鬻琴碑在街边清风亭内。浙江钱塘人孙士寅,字羲宾,江南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喜好弹琴。1699年已卯考中举人,康熙45年(1706年)10月,身带一把心爱古琴出任云南平彝县知县。刚上任几个月,县里便遭遇了特大洪灾,很多村民被淹死经济损失惨重。清正廉明的孙士寅,爱民如子,夜以继日地奋战在防洪抢险中,四处巡访,体察民情,时常将俸施舍于贫苦民众,与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治县有方,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有了较快恢复发展。任期未满提拔回江南,但百姓强烈请留,他顺应民意留下连任。康熙51年(1712)5月,6年离任竟因囊空如洗,没有回家路费,百姓自发捐赠,他却分文不取,将上任时携带的古琴变卖作路费。民众自发结队流涕相送至十里之外的胜境关。为褒其美德,民众捐银刊石树碑于胜境关驿道旁以孙士寅感人事迹取名“鬻琴碑”

“滇南胜境”坊东去500米处,两山陡峭险峻,山间峡谷深邃,隘口宽仅37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古代曾在这里筑有关墙和楼堡。城楼始建于清咸丰四年,重修于光绪十六年。后因年久失修,20世纪50年代中期自然坍塌,城墙于“文革”期间遭毁。1990年地县两级政府拨款重修城墙。城墙长37米,高7.8米,厚8.3米。城门沿用原拱,拱门上刻有“胜境关”三个繁体大字。关隘城楼横架于古驿道上,城依山雄,山因楼秀,登远眺,关隘山水,美不胜收。

城门前不远的贵州境内有一个底座,据说过去云南曾在此处立过“滇黔交界”的石碑,后来贵州有人认为石碑立在这里不妥,不知谁偷偷将其炸毁了,只留下了底座。

又据说,接着往下走不远就到了虬龙亭。虬龙亭也是胜境关的一大地理奇观,遗憾我们来时未知没有前往亲见。虬龙亭建于明景泰年间,名曰“万里亭”。清康熙44年(1705年),云贵总督王继文派人修葺万里亭,因亭边有两条露于地表的天生石龙,亦称石虬(虬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其中较粗壮的为雄龙,因头向云南方向而名云南龙;纤细的为雌龙,其头向贵州方向而名贵州龙。两龙呈相交状,相交处有泉水渗出,宛如龙战于野正合阴阳交则万物生的传统思想,有生生不息之意。于是“万里亭”更名为“石虬亭”。石龙盘旋曲折,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康熙45年(1706年)10月,清官孙士寅看了石龙后写五言绝句:“龙岂池中物,何来岗上眠?待到春雷发,乘风欲上天

  石虬亭前有一座很大的驿站胜景驿站,据说古时有官员在这里修建了三间房子作为驿站,以供来往游客休息,慢慢的亭子和驿站就融为一体了因地处滇黔交界,官员们在此迎来送往,故万里亭又名接官亭。云南举子赴京应试,常从这里出发,万里亭亦有鹏程万里之意。而现在这座驿站应是新修建的,正中央挂着“胜景阁”的牌匾,围墙应该石砖砌成,形状和长城一样,应该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城墙上建有楼阁,屋檐四角飞翘,有精美的雕刻,非常美观。周围绿树掩映,小草遍地又显现另一种韵味一种悠闲的田园风光。但我们事先功课没做到家,一切都是过后在资料上得知,借助网上的图片作一番神游罢了。

胜境关的第二难解之谜就是石虬地理奇观,但也有人认为“地”为界的分草岭才是。距界坊东面1500米元代古驿道旁的胜境关关隘处不远,有一条小溪,小溪两边土色各异,靠云南这边土偏红赤褐,靠贵州那边土偏黑黑赭。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就连地上的小草分别向各自境内倒卧。发现此等怪现象的古人,便将此地命名为分草岭。

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胜境关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胜境关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云南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