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秀自驾七日游之五

标签:
喜洲镇大青树四方街海景房旅游 |
分类: 闲逸涟漪--散文 |
观喜洲宿海景悔骑游
喜洲古镇,南距大理古城18公里,西倚苍山,东临洱海,北达上关镇仅10余公里(到著名景区蝴蝶泉8公里)。隋唐时期称“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睑亦作赕、睒等,南诏白蛮语,意为州),还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云南省著名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
喜洲现在是一个镇政府的所在地,但历史上却具城市规模。早在南诏迁移来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称大厘城时居民已经很多,传说,隋朝有个叫史万岁的将领在这里驻扎兵马,所以又称之为史城,附近的平坝子就称作“史赕”。到了南诏末,又在这里建造了皇宫。城的格局从当地一些地名上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如城北、城东、城南等村名,过去考古工作者还在镇上发掘到南诏时的有字瓦、布纹厚瓦和莲花纹瓦当等。过去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
来之前我就想,经过多年的打造,作为重要旅游景区的喜洲,一定比28年前那次游览所见景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果不其然,周围许多新的建筑,既扩大了古镇的面积,也增添了许多现代气息,但原来的古建筑和原来的古街景保留得很好,修旧如旧,印象中的典型景点不仅还在,并且古色古香的气息依然。
一到喜洲古镇前,首先见到的是镇头那两棵枝繁叶茂的大青树。这在我国北方难得见到的万年青,学名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镇兴旺的象征,因此又称作“风水树”。这种树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群体活动中心。这两棵年代很古老的风水树,传说一阴一阳,一棵萌发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劳动间歇,村民常在树荫下小憩;“绕三灵”(祭祀舞蹈:分“执树舞”、“霸王鞭舞”、“八角鼓舞”、“双飞燕舞”四种)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欢;村上的人死了,送葬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不远处东北角也有一棵老大青树,每当秋天到来,常栖满了雪白的鹭鸶,也是喜洲特有的景观。
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着一座石坊,是近年来修建的“文明坊”。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把名字刻上。喜洲以四方街为中心,北至田庄宾馆,南至富春里、彩云街、染衣巷,西至市上街中段,东至镇东公路东侧,集合了大部分重点保护民居,同时还包括了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董、杨三家大院。
白族民居的基本形式是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开间的“坊”是建筑的基本组合单元。三合院是非常典型的组合形式,由三个坊及一块照壁组成,称为“三坊一照壁”,两坊山墙之间设耳房及漏角天井。四合院则由四坊建筑组成封闭式的院落,四角均有漏角天井,加上院落,称为“四合五天井”。由此能组成两重到四、五重的院落,称为“重院”。一进数院的“六合同春”式建筑有十多院之多,以镇上四方街旁的严家大院为代表。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民国间建造的民居就有99院之多。
喜洲民居特别注重建筑内部的艺术装饰,屋檐、木雕门窗、精致的照壁、彩画、大理石画、古井等,非常精巧和美观,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也是走马观花,游罢古镇,我们便去到洱海边,找了一家民居海景房寄宿。因为疫情,游客不多,海景房的价格比较便宜。民居老板家不能停车,但开饭店的邻居只要我们在他家吃饭,便让我们在他家门前免费停车一夜。
次日上午,我们租了一辆双人脚踏车,骑上沿环海路往那天停游进村处的前方蹬去,开始可能心情使然不大觉得,等走了两公里才感到越来越吃力并且速度还不如步行。原来脚踏车太涩,不说代不了步,再远一点可能会使双脚受不了,无奈间我们只好扫兴而感觉更费劲地骑回程退了。我估计,骑单人自行车游就会爽多了,又因时间和体力关系,又只能下次再体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