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随兴游之三

标签:
新平公园广场文化旅游 |
分类: 闲逸涟漪--散文 |
岔游民族广场照壁山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戛洒回头,到达新平县城天已黑了,找了好几家宾馆竟都“客满”,最后在条件较差的一家将就住了下来。次日早晨我们起得较早,向服务员打听竟没问出所以然,只得沿平甸河往昨晚来路寻向城郊的花山公园。
新平彝族文化长廊建于平甸河两岸的护栏上,据说东起太平桥,西至新河口桥,长4580米,采用福建青草石花岗岩雕刻,共有大、小浮雕2102块。河两侧游道杨柳依依,将彝族文化融于其中,让这座小城有了更多诗意和魅力的可读性。
花山公园位于县城西五花山,因山由赤、橙、青、白、黄五色土层相间得名。传说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到南海向观音菩萨请教道法时,带去的蒸糕不小心散落所致。夕阳西下时,霞光照映五花山而灿烂辉煌,“五花衬霞”,是古新平八景之一。清光绪年间,举人马太元题诗:“山色五花呈,丹青画莫成。落霞光反照,相衬益分明”。加之山形酷似春睡美人,前有二龙戏珠,后有凤凰展翅,一直被视为吉祥之地。
但我们来得不是时候,但见挡板围得严严实实,园内正在修建。往回走很远,竟看不到一家卖早餐的店铺,可见这一段人气不旺。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家小米线店,吃了早餐才问清龙泉公园还得往前走好长一段,这段路也不好打的,手机导航似乎又不很远,于是大家决定慢慢游着去。
从一座桥上跨过平甸河,明显是一条新建的笔直宽广的大道--后来才知道叫“新平大道”,大道两边的路灯是美人蕉造型,高大阔气。走过我们昨晚下榻的宾馆对面又是一公里多,是近年新建的民族广场。远远看到山脚的水池和山上的梯道特别是尽头处耸立的仿古高楼--后来才知道叫“五彩云楼”。我们又想当然地以为这便到了龙泉公园。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民族广场凭倚的山叫照壁山,远远看去,五彩云楼就是照壁上的一幅水墨画。
民族广场是县城(桂山镇)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百姓新的自发休闲娱乐场所。广场两边有十二根浮雕立柱,每一根立柱代表一个乡镇。我们从水池的左边游道上行,登上五彩云楼基台,楼门未开,无法登楼观景。但在基台前、左、右三边,对山下县城的眺望还是颇有“微妙意境”感觉的。下山我们又从水池的右边游道回到广场,一路拍照,繁花似锦,叫不出名的姹紫嫣红,陶醉了大家,竟全都忘记了我们要游的公园究竟在哪。
其实,龙泉公园在照壁山腰,海拔1658米(县城1474米),从县城去走公路6.8公里,人行山道一条,有石阶666级,两旁种植香柏、花木、果树等。据民国《新平县志》记载:“其地多巨石古木,有泉水自石隙中流出,于山凹处积水成潭,潭中产鱼虾。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于潭畔建寺,名‘龙泉寺’”。县人李济光赞云:“龙泉寺内吐龙泉,寺自清幽水自鲜。不仅平山欣仰戴,尤分余润到南天”。原寺已毁,1984重建,建了盘龙桥、凉风台、济公亭、长寿亭、南天门、三圣宫、望峰阁、观音殿、先圣殿、玉皇阁、卧龙岗、八仙祠、忠烈亭、草堂、水山公园、大雄宝殿、琉璃塔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彝家山寨、傣家竹楼等20多个景点(有人说细数有60来个)。
据说,龙泉寺门头是清人卢长兴所写“龙泉寺”三个苍劲大字。院内有一小亭,名曰“半闲亭”,亭柱挂有一副蓝底白字对联:“龙飞天外;泉在山中。”小亭旁有一方池,清澈可鉴,并有三股泉水从大殿下的石龙头嘴里喷流而出,终年不断。右护耳山房有一大石,凿为一头卧犀牛,泉水从牛身周围涌起,汩汩流淌,游客酒足饭饱后,用龙泉水沏上一杯香茶,依槛观鱼虾嬉戏,别致清幽。龙泉寺前,是三面青山环抱,波光粼粼的龙潭,潭内建有涟漪亭、日新亭、月异亭、碧波桥、曲桥;花栏套长栏,长栏套亭阁,山水相映、树影婆娑。寺前山坡种植果木,培育树苗。春天樱花、桃花、梨花、苹果花竞相开放,似白雪红霞,灿烂夺目,清香扑鼻。寺后古木参天,藤葛蟠踞,浓荫蔽日。后山野花烂漫,巨石壁立。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也是据说,花山公园对面还有一个“红灯笼,石板路,青瓦白墙,古色古香,占地300余亩的小镇——溪湖小镇”。小镇不仅汇聚了新平县几乎所有的特色美食,还能随处见到彝族与花腰傣民族服饰、花腰傣刺绣、土陶竹编等民族手工艺品和特色旅游商品,让游客足不出镇,即可欣赏和感受到新平独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而在这个小镇和公路对面的花山公园之间,也就是县城西,新平大道以南,平甸河古城段与纳溪河之间,还有一个公园叫溪湖公园--又叫水上公园。
一个县城有三个公园,够独特也够“牛”的,但我们竟一个也没游览到。不过,离开民族广场,我们兴冲冲地径直游到了农贸市场,买到了新鲜的包谷、四季豆、南瓜,拎到昨夜晚餐的四川饭店,请厨师煮了一锅素的,就着点的几个荤菜,美美地进了一顿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