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晋城盘龙寺匆匆游

标签:
晋城盘龙寺徐霞客旅游 |
分类: 闲逸涟漪--散文 |
早就听说晋城盘龙寺风水好景色美香火很旺,前天下午得以匆匆游览一圈,虽未尽兴,但“留白”有味,为下一次安排充足时间慢慢游作铺垫更有意义。
盘龙寺位于滇池东岸晋宁区盘龙山,距离昆明市区约40公里,据称是昆明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与昆明西山、大理宾川鸡足山合称为云南三大佛教圣地,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山方圆数十里,主峰巍峨,群山环拱,松涛万顷,中峰突起,名称盘龙,寺因山而得名,正是“蜿蜒山不断,作势欲盘龙,树杪藏箫寺,云根隐秀峰”。
据有关资料介绍,盘龙寺由是莲峰和尚建于元至正7年(公元1347年)。建寺六百多年来,历尽大难:清道光17年(1837年)晋宁发生八级地震,建筑大多被毁;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部分寺观毁于兵变;光绪5年(1879年),当地群众募资重修,二十世纪60年代“文革”再遭浩劫;80年代起陆续重修,盘龙古刹才渐渐恢复并增恢宏状貌。
盘龙寺在明代鼎盛的时期,寺观数十座,庙宇数百间,佛像千余尊。如今进入盘龙寺,但见亭台楼榭、阁楼高耸、碑铭林立,其建筑之精美,风格多变,文物古迹荟萃一寺,全省首屈一指。
历代文人骚客,在盘龙寺内留下了无数诗词、书画、楹联、横匾、碑铭,其中尤其以元梁王、明永历帝和大旅行家徐霞客、担当、钱南园、袁嘉谷等人手迹最为珍贵。另存有古代碑刻十余处,文物价值较高,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盘庵大觉禅师宝云塔铭》、《具足禅院碑记》、《盘龙寺初立常住碑》、《永历帝敕文碑》等。元末《大盘龙庵大觉禅师宝云塔铭》碑,在祖师殿左廊下,是崇照大师圆寂塔铭文,记录崇照大师传播佛教禅宗学说、创建盘龙寺等事迹。
传说建寺时,此处为山谷间龙潭,有蛟龙藏身其间,盘龙祖师莲峰和尚念法咒驱赶走蛟龙,而后潭水干枯,莲峰和尚就在这里建起寺庙,所以称为盘龙寺。另一种说法是潭中原有六条龙,其中五条被赶走,而有一条龙不甘心而兴风作浪,莲峰祖师做法将其降服并令为坐骑。建寺后信徒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旺,不久莲蜂和尚坐化,被尊为“盘龙祖师”。明朝初祖源和尚又继续扩建盘龙寺,建盖藏经楼、观音殿,使盘龙寺初具规模。据《徐霞客游记》记载:“盘龙山莲峰祖师,名崇照,元至正间以八月十八日涅槃……至今日以此为盘龙会。”
盘龙寺隐藏在清幽的盘龙山上,过去要登上此佛门胜境须出“四门”。先出晋城东门,过“南滇灵境”牌坊,即“入”境之门;然后经象山书院遗址,进入盘龙山门,即“山”之门;再经映山湖,盘旋而上,又要穿过三座天门,是为“天”之门;最后经睡佛殿、吕祖亭,就可以看到盘龙寺门了,此为“佛”门,又是“道”门,还是“圣”门。进入四门,凡人便会超凡脱俗,仿佛进入仙境一般。即所谓:人杰地灵,俱在盘龙。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盘龙寺庙会。每逢庙会之日,来此朝山拜佛赶庙会的香客和游人成千上万,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大部分来自昆明、呈贡、昆阳和玉溪,庙会景象热闹,是昆明地区的任何一个庙会都无法相比的。
盘龙寺内有元代茶花、明代朱砂玉兰和红梅、清代银桂,虽经数百年风霜,却依然年年老树新花,吸引着四面八方无以计数的赏花者。“茶花殿”虽小,但院内两棵山茶,相传为莲峰和尚手栽,至今600年历史。一棵九心十八瓣“狮子头”, 树高两丈,根部小水桶粗,花朵比碗口大,花色鲜艳非常,虽没金殿茶花古老,但花势却超过金殿古山茶;一棵“软枝松子鳞”,树高丈余,据说根部也有手的三围粗细(因没亲眼所见,又查不到资料,我也不知到底多粗)。人说极品茶花“有分心,卷边软枝者为第一”,这两棵茶花正是名贵品种。
晚上躺在床上时,我就想,等新建的观海楼竣工后,才安排好时间全面游览一次盘龙寺,再把不清楚的都弄清楚。但我对盘龙寺山门前待售的高香样品遮住了石狮子严重影响拍照的景象也觉很不是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