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汶川地震学校复课不同观点杂谈绿丝带 |
分类: 我思我想 |
四川地震,受灾最大的群体之一是学校,那么多正值美好年华的孩子在一瞬间失去了生命,活下来的孩子们,也在瞬间失去了学校,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昔日的伙伴。
抗灾进入新的阶段,幸存下来的孩子们大多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有的书店爱心赠书,把他们被地震埋掉的课本重新送了回来,很快,一些学校复课的消息接连传来,帐篷小学、广场小学等等,学校的场地虽然变了,但是课程还是一样开了,有的甚至在为即将到来的高考作准备......
或许,在主管者看来,这些是好的现象,表现了灾区民众的坚强,以及管理者有力的领导。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对孩子们好吗?
这些孩子,在小小年纪里,经历了生死离别,有很多甚至是死里逃生,在他们稚嫩的记忆里,伤痛都已经平复了吗?他们能够面对5.12的惨痛了吗?他们能够直面那片废墟了吗?
在灾区,很多心理工作者承担了志愿者的工作,与孩子们交流,解读他们的内心,希望能够缓解他们心灵的伤痛,然而这些就够了吗?一个简单的心理问题,尚且需要长时间的心理疏导,何况是这些幸存下来的孩子!
人的心理问题,形成期都是在未成年时,有的在短期内看不出什么,但是假以一定的条件,心理疾病很可能会被诱发。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教育主管部门们,能不能把形式放一放,真正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不要急于开课,拿出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为这些孩子做专门的心理辅导,让他们的身心得以真正的康复?
这不是坚强两个字就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