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m2。该项目虽然地域较偏,但是这个价格在目前的芜湖楼市中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采用摇号报名之后,五百多名购房者被其吸引,报名摇号。
然而当该楼盘的网上销售开通后,每套房屋的预售备案价却令人大为费解。
3号楼41套预售房屋,3400-3500的2套,3500-3600的5套,3700-3800的5套,3800-3900的13套,3900-4000的13套,4000以上的3套。
7号楼14套预售房屋,3400-3500的1套,3500-3600的2套,3700-3800的2套,3800-3900的4套,3900-4000的4套,4000以上的1套。
8号楼25套预售房屋,3400-3500的1套;3500-3600的4套,3700-3800的6套,3800-3900的9套,3900-4000的1套,4000以上的4套,其中单价最高的一套达每平4228元。
10号楼60套预售房屋,3400-3500的1套,3500-3600的9套,3700-3800的1套,3800-3900的25套,3900-4000的21套,4000以上的3套。
11号楼36套预售房屋,3400-3500的6套,3800-3900的6套,3900-4000的17套,4000以上的7套。
12号楼22套预售房屋中,3500-3600的4套,3800-3900的2套,3900-4000的6套,4000以上的9套,其中单价最高的一套达4128元。
13号楼28套住宅中,3500-3600的6套,3800-3900的5套,3900-4000的12套,4000以上的5套。
15号楼26套预售房屋中,3500-3600的6套,3900-4000的3套,4000以上的17套,其中单价最高的一套达4158元。
如此通览一遍,香江.碧水城此次开盘的251套房屋,怎么算预售均价也不会是公告上的每平3688元啊。采用算术平均的算法,我们得出的真实均价为每平3857.215元,比公告上的预售均价每平高出169.215元。即使采用加权平均的算法,得出的最终结果也不会有如此之大的悬殊!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经晚报记者与升辉置业问询后得知,该企业把不参与预售的保留房,以及底层架空等不能销售、不计公摊的面积全部纳入了预售面积中。正常的预售均价计算方法,应当是以预售总房款除以预售总面积。而升辉置业的算法则是以预售总房款除以建筑总面积!前者是23486.38m2,后者则是30077.36m2,除数越大,商肯定越小。
这就好比是幼儿园为小一班的50名小朋友买了100个苹果,结果每个小朋友却连一个都分不到,原因是老师说这是分给全园小朋友的!
一个低于真实均价每平近170元的噱头均价就这么产生了。但是这个噱头是如何玩上了预售许可公告的呢?
有关预售许可公告,涉及两家行政主管部门,一家是物价局,另一家是房管局。物价局审核一房一价,不审核具体的预售面积;而房管局审核具体预售面积,却不审核房屋具体价格。
当开发商拿着预售总房款数和建筑总面积来到物价局备案时,物价局并不了解哪些是可以预售的,哪些是不可预售的,因此在均价的审核上也只能以开发商上报的数字为基础;而当开发商拿着经物价局审批后的备案价格到房管局申请预售时,房管局是不会复核价格的。部门间的衔接产生了问题,这就是漏洞所在,升辉置业,真不是一般的有才啊!
按照我市商品房预售的规定及流程,购房者在真正签订买卖合同之前,判断自己能不能选择该楼盘的唯一途径就是预售公告上的“均价”。
比如看到报上的预售均价3688,自己怎么也会估算一下,一二楼差不多这个价吧,五楼差不多这个价吧。于是报名,或摇号或排队......而当他明白一楼都在3900,二楼五楼都到4000时,如果认购金也交了,买卖合同能不签吗?不签的话,定金能要回来吗?
把政府公告玩成噱头,让政府帮自己炒作,升辉置业不可谓不聪明;而公告均价上存在的漏洞,主管部门也不能不重视。要知道,高岂的房价面前,消费者能够为自己争取到的权力真的是少得可怜啊!